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47章 选择

此时李明礼正在后院等着他来呢。

到了后院俩人寒暄一番之后才切入正题,李宁安将这段时间去府城的事情说了一番。

当听到去林府时林秀才问李宁安是否定亲时,李明礼视线定格了一会儿。

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眼眸泛起了一丝兴致,笑着说道:“宁安,你也是实岁快十二,虚岁十三,晃十四,毛十五的人了,是时候可以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了。”

李宁安听了这话立马惊愕的站起来,古代订婚早没有什么稀奇的,很多人都定娃娃亲,十二三岁议论亲事是很正常的,可是他就有些受不了。

李明礼继续说道:“林兄家的姑娘很不错,从小琴棋书画教养着,好得很啊!”

看着五叔打趣的眼神,李宁安搭着脑袋叹气道:“五叔,你快别说了,我暂时都不想这事儿呢!”

再说了林先生的女儿才八岁吧!这是指着我养闺女啊!李宁安已经有些无力吐槽这些了。

李明礼缓和了神色,才将视线扫过他,目光打量了一番后笑道:“好了,五叔不说这个了,你考中童生后可有什么打算?”

“自然是跟着五叔继续学习。”李宁安应声说道。

李明礼却叹了口气,捋了捋自己的短须道:“我已经没多少东西可以教你了,你是童生,我也是童生,童生教童生,哪有这么档子道理?要是传出去,别人岂不是要笑话我李明礼。”

他久未科考,早就歇了心思,安心教学,为人师者,最忌误人子弟,他自知自己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教导李宁安了。

李宁安却有些不服气,“圣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宁安倒是觉得五叔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学习,若非五叔看不上宁安了吗!”

李明礼很是欣慰,不过却依旧摆了摆手:“事实罢了,宁安不必多言,你已是童生,平时有不解之处,可以再来向我请教,可是长久在这学习的事情就不必再说了。”

言罢,屋里气氛沉寂了下来,李宁安很是不舍,自己在三河草堂待了六载,一时之间竟然就要离开这里了。

他五叔可没这么多愁善感,李明礼却是在他感慨的时间里于心中为李宁安想了几个以后读书的去处。

李明礼的目光看向李宁安,李宁安眼神闪避,不去看他。

“行了,宁安,这是为了你以后的举业着想,你也不想让其他人看见我以童生的身份来教导你,使我丢人吧!找个好的去处,才能更好的完成举业。”李明礼言辞恳切的叮嘱了两句。

好半晌李宁安才应了一声

随后李明礼叮嘱李宁安将字练好,写字不可见丝毫潦草,专心学业等等,说了好一会。

越听李宁安越是难受,可是想着五叔的话又平静下来。

俩人在院中聊了许久,李明礼建议李宁安在他说的几个学堂中选择。

首先县学就要淘汰掉,当然不是李宁安淘汰他,而是县学根本就不会收他。

县学的最低要求就是秀才,而且一般的秀才他们还不收。

秀才分三档,廪生、附生和增生,前两者县学是必收的,最后的增生就不一定了。

若是有名额,可能还会进行考试收录几个,若是没有,得嘞,还是自个儿寻个地方好好凉快凉快吧!

在这之后就只剩下黎家族学还有武陵学堂这两处可以选择,倒不是说没有其他私塾了,只是李宁安已经考中童生,其他私塾多半不会收他,怕误了他的学业。

武陵学堂顾名思义在武陵县,李宁安听说是数十年前一个大儒创办的,多有举人授学,不过要说出名的倒是没怎么听说过有哪些。

要说在哪里得知的这些,自然是从一众武陵县的士子口中了解到的,今年府试案首正是武陵县的钱廖,这些武陵士子自然是好一通炫耀,钱廖就是出自武陵学堂。

黎家就更加出名了,是桃源县本地的大族。

黎家近几年虽未在科举上有所成就,可在太宗皇帝重开科举之后,先后有黎氏子弟分别考中进士。

其中黎家黎川俞更是有名的儒士,云游四方,到处讲解经学使黎家的名声传播更远。

再加上黎家人中进士的子弟为官之后官声一向不错,更是使得黎家在桃源县地位超然。

黎家老太爷黎蒿更是官至刑部右侍郎正三品的朝廷大员,早已乞骸骨在家中养老。

每次新任知县都会去黎家拜访一番,所以说不仅在桃源县即使是整个常德府黎家的影响力都可以波及到。

李金辉退伍还乡回来之后就曾感慨,说京城中的富贵之家不如一县的世家来的舒坦体面,这正是他所追求的。

历朝历代各地都是学堂众多,形式也众多。

首先就是朝廷在各地设立的官学,官学的实力和教学质量也是最为突出的,类似于今天的顶尖公办院校。

有着朝廷的支持,官学的规模和教授课程的先生老师远比其他一些私学的要好。

《东都赋》记载: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朝廷在教育之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钱财,其余学校自然是不能比的,要不是李宁安没有资格,咋说他都要试一试县学是否可以进去,县学、府学无疑是最优选择,更高级别的太学与国子监更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雍朝的国子监现在是含金量十足,前朝时因为朝中财政腐败国子监公然买卖监生名额使得众多士子对其是十分唾弃的,不过到了新朝皇帝大力整顿下国子监又复苏起来。

在李宁安看来国子监的转变不正是表明了封建王朝的历史规律。

再其次就是各地名门望族所设立的家族私学。

各地的名门望族通常人口众多,家族之中也有贤才,因此便自己设立族学,用来培养自己的家族子弟。

等到其成才之后,为国效力,继而能够反哺家族,这就是地方大族的生存之道,因此地方大族才能根深蒂固影响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