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56章 请教

吃了一口咸菜炒羊肉拌饭,一股直冲口鼻的膻味顶的李宁安半天说不出话来。

呛了两声,“咋这么膻?”

黎敬浩笑着调侃道:“多新鲜啊!羊肉哪有不膻的。”

李宁安有些不解,“没有办法把这股味道去掉吗?”

倒不是他受不了膻味,只是这羊肉味道太大了。

从出生起,李宁安就没有吃过羊肉,并不是家里吃不起,而是湖广地区不经常吃羊。

再加上运输困难价格变高,便更没人买了,这羊肉与他前世吃的味道大相径庭。

这农家养的小土羊味道真大。

听这话黎敬浩瞪大了眼睛,无奈道:“当然有法子,可那不是咱能用的起的,去味道用的香料甭说咱这少见。

即使有也被本县官吏士商给预先买走了,哪有我们的份,有钱都轮不到咱们。”

说完黎敬浩还咽了下口水,好像在回忆以前自己吃过没有多少膻味羊肉的样子。

适应了一下味道,李宁安正准备往嘴里扒两口饭,就听见邻桌传来甲班其他学子的讨论。

还有人痛苦道:“梁夫子讲的好过深奥了,我听的糊里糊涂的,赵兄,待会儿你可要再给我讲解一番啊。”

“啊!我同样一知半解的,多叫几人,人多些总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嗯,话是这么个理。”

李宁安看着他们很快就停下交谈,心里同样有许多不解想着找人讨论一下,看他们不说了,心里直痒痒。

环顾一周,李宁安左右都看了看,发现没多少人在说话了,大部分人还都是生面孔,不知找谁。

慢吞吞走了黎敬浩旁边坐下。

“咋了?”

黎敬浩咽下一口饭菜,扭头问道,手不自觉护住了桌上的咸菜炒羊肉。

这好东西可没多少了,他可怕李宁安抢他的。

看着这双护食的手,李宁安嘴角下压了压。

李宁安拱了拱手,硬着头皮道:“梁夫子今日所讲内容,我还有不明白的,不知可否能向黎兄讨教一番。”

一听不是来跟他抢菜的,黎敬浩笑嘻嘻的说着。

“讨教不敢当,互相交流罢了,不过食不言等咱回了舍房再说。”

一回到舍房黎敬浩就瘫在床上,“想问些啥?”

从书桌旁拉了把椅子,李宁安迫不及待的说道:“今日梁夫子所讲的人之于身也,兼所爱。该如何解析?又该如何以自我身体阐述时事道理?”

黎敬浩一听到这立马坐直了身体,很快说了起来,李宁安专注听着,偶尔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两人讨论一番后,不知李宁安哪句话说到点上了,黎敬浩竟然一把将他抱住。

差点把他捂的喘不动气。

咂吧着嘴,黎敬浩赶紧放开,“抱歉啊!只是没想到还有如此破题之法。”

赶紧喘了两口气,李宁安摆手道:“没事,只是在下有一事不明,黎兄姓黎可是黎家中人。”

黎敬浩一呲牙,“这还用说,那当然是,黎蒿老太爷可是我的叔祖。”

李宁安挠挠头,心里吐槽道还真没觉得你有名门望族的那个样子。

午休过后,李宁安背起书袋与黎敬浩一起去了学堂。

其实可以将书册放在课舍内,不过没有人会这么做。

仅是一本启蒙书籍,就要数百文,这些名家着作加上注释更是能卖到一两以上。

即使再放心,都不会有人将书放在那里,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今天下午的课是由秦夫子所教。

最让李宁安看中的是黎家族学里还有个举人秦夫子,单凭这点,就能吸引大多数童生前往黎家族学中就读。

要知道这可是县城唯二的举人,倒不是没有其他举人了,只是那些人也不教书呀!想请教都不知道找谁。

本以为黎家族学基本都是黎家人,可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外姓人。

下午他们接着学习,秦夫子讲的是算学。

这大概是李宁安唯一能找到信心的科目了。

观察一番发现不仅是秦夫子,即使是甲班的同窗都对算学不怎么重视。

不过转念一想就会觉得这倒是正常,主要是算学在科举中占比不重。

若是哪年主考官考难了,引得学子抱怨,到时他还要吃朝廷的瓜落,讨不到好处,渐渐的题就越出越简单。

不过也有高深的,但是考试基本上不考,一般都是儒生论证时所用到的,倒是没听说有哪位大儒专研此道。

再加上并不会考的太过精妙,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匆匆略过。

之后,秦夫子就让他们互相进行论证今日所讲的《易经》。

这样的方式,李宁安是头一回见识到,觉得其实这样更加有意思的,一时间整个课舍都热闹了起来。

上前论证一番李宁安以前觉得十拿九稳的经义,可是经过别人的论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一种没有学到位的感觉,会让他很失落。

秦夫子看出了李宁安在某些观点上的失措,委婉的建议他多看学堂中的藏书和县衙传阅文书,读的多了,渐渐就明了了。

在椅子上想了半天,黎敬浩凑过来,“不就是时文破题有瑕疵,可不至于搁这不说话了呀!”

李宁安苦笑一番,“黎兄,在下本以为自己读书再不济也是中人之资,现在看来却有些井底之蛙了。”

“思虑过度伤及脾胃,李兄莫要妄自菲薄。

就像你刚才与赵琪讨论的西北旱灾即定案,我看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只是以自己从书上的旱灾治理模式侃侃而谈,全无章法。”

赵琪是刚才与李宁安讨论的同窗。

黎敬浩此番话却没有留情面,更是如实回答。

坐在旁边李宁安有些羞愧难当,自己确实有些想当然了。

黎敬浩扬声道:“人人都觉得自己方法得当,可若如赵琪所言,按照朝廷既定政策执行不过是马后炮无实策。”

转瞬,黎敬浩接着说道:“李兄以后可以多读朝廷邸报不可依书而谈,更应该走出去开拓视野。”

瞬间李宁安就想起自己近几年所做的时文,自己倚仗着前世的了解一些方面倒是能洞察先机,可是对雍朝的了解只是局限于爷爷和附近人的表述以及书上的记载。

想明白这些后,李宁安毫不迟疑的对着黎敬浩行了一礼,“多谢黎兄今日点播。”

李宁安不禁感叹读书没有办法捷径,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

如果没有更好的老师,那么只能自己钻研,用最笨的方法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读书人对一些文人集会、书院大儒趋之若鹜的原因。

看了看手中的《易经》李宁安苦笑不语,自己落后的还是有些多。

李明礼大概是不善此道,在引导他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寥寥几句话带过,讲一下基本意思。

李宁安回忆着秦夫子的讲解,还有同窗之间的探讨,用心学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