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18章 压一科

好赖李宁安还算见识过,赵琪可算是真的傻了眼,先前从外边看,没觉得有啥,可是这一进门立马就感觉不一样。

赵家是商籍,虽说雍朝的商籍算不上是贱籍,但仍然不受朝廷待见。

不仅不能住精美的房子,连同衣服都不能穿绫罗绸缎,商户子弟更是得第三代才能参加科举。

说到底,这种限制只能是一时的,可是雍朝现在可以说是王朝上升期,朝廷的威严和律法是不容忽视的,商人们都老老实实的按着规矩来。

赵琪是赵家正儿八经的第一个读书人,他老爹和其他几个叔叔都是读过私塾的,可是不管是军户还是民户出身的读书人根本看不上他们。

觉得他们囤积居奇、刻意敛财、罔顾百姓,待价而沽更是满身的铜臭味。

可以说赵家有钱,但是又不能高消费,所以他哪见过这种大宅子,一时间竟有些看傻了眼。

“子益,黎家累世官宦怎么不弄一个七进的院子,何苦三个五进的院子并排而立?”李宁安好半天才问出心中的疑惑。

“子益”黎敬浩的字。

七进的院子可以说是公,侯勋贵们才能营建的宅邸。

可是桃源县山高皇帝远,而且即使朝廷知道了,顶多就是口头上斥责,不会说什么。

何苦弄这么个院子,整个西城里边这条巷子基本上都是黎家的。

黎敬浩傲娇的抬了抬头,“你懂啥?当然是为了…”

俩人好奇的把脑袋凑过去。

“为了低调。”黎敬浩看着俩人的模样直接笑出了声。

看着木、石、砖雕俯仰可见,以及数个木制牌楼底下的百米长廊,李宁安不禁在心里碎了一口,“管这叫低调,半拉县城都快姓黎了。”

接下去的春闱要不要参加,李宁安还真没想好。

说实话,他心里还是有顾虑的,首先就是觉得自己还没到考会试的水准,主要是怀疑自己进不了二甲。

最最最担心的就是到时候若侥幸上了榜,却落到了三甲之列岂不冤的慌。

这可不是李宁安多想,要知道殿试是不会黜落考生的,到时候确实可以推辞不授。

可到了下次会试,就得看朝廷这些大佬肯不肯给你脸了。

再者都说“同进士如夫人”,比起进士,后者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那是铁定进不了翰林院的。

还有可能在六部观政半年就被扔到地方,随便找个地当个知县。

所以他得好好想想。

随即黎敬浩几人坐下泡茶聊天,本来几人都想避而不谈,主要是都想的不大清楚,可是聊着聊着又聊到会试上。

黎敬浩道:“安和,你若是要赴春闱,那就赶紧定下,眼下距明年会试不过几个月。

从本府到京城少说都要三个月,马上就立冬了,北边常年在这个时候下雪,河水但凡上了冻,路途指不定会有多艰辛。

你心里是咋想的?可有参加明年春闱的想法?”

李宁安道:“家里长辈先前劝我压一科,此时上京为时过早。只待在家磨砺学问,三年后再赴会试,如此更有把握。

可还有人觉得我应该趁着一夺解元的劲儿头上京赴试,想着连登黄榜。可现在还没个定论,主意有些拿不定,我听你这话的意思,不准备赶考?”

其实,先前李宁安根本就没有拿定主意,来县城之前特地去请教了一番二爷爷,最后才下定了决心。

李金檐的建议就是自古都有十二岁举人,却从无十六岁的进士之说,不妨持重一些,妥当的压一科。

让他压一科还有一点,便是他现在足够年轻,他才十五岁而已。

而且过早踏入官场未必是好事,不如利用这三年好好沉淀沉淀,读读书丰富一下学识。

不招人妒是庸才,可若群起而攻之那李宁安肯定是招架不住的。

成绩若好,倒还罢了。

就怕朝廷大佬主持会试,会觉得他年龄尚幼不适合早入仕途,恐怕会刻意压他。

成绩若是不好,恐怕会打击李宁安举业的势头,何苦来哉。

随即李金檐看着孙子琢磨不定,又对李宁安说这同样是他师父的意思。

听了这话,李宁安瞬间眉头紧皱,师父此时劝阻他不知道是朝廷内部有变还是其他。

注意到李宁安抬头想要继续问询,李金檐矢口说道:“难得糊涂!”

后来李宁安想着,他们总归比自己考虑的全面,听他们的话必不会有错。

而后决定在家先作学问,待三年后赴京会试把握更大。

自己还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四处游历,弥补一番自己眼界上的不足,同时可以作些文章,长长声望。

无论怎么讲,眼下都大可不必急于一时。

“我应当再等三年。”黎敬浩道。

赵琪点了点头,“待文章再精进一些肯定会更好。”

看两人意思都是如此,“其实我也是这般想的。”

李宁安感慨道,“中举之后俗事缠身,想安下心来读书实在是太难了,现在赴考肯定匆匆而去,时间间隔太短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李宁安之所以纠结,正是因为他还未做好会试的心理准备,若是信心满满,他早该一门心思准备上京了。

当初做出决定要读书时他便是这么打算的,可那时自己一门心思只惦记着读书和考试,不知不觉间步伐就快了很多。

早先给自己的打算是二十岁中秀才,三十岁左右争取进京赶考,三十五岁高中进士。

眼下看来自己确实有些浮于表面,考中解元更是有几分运气成分,自己不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便认为全是自己的努力,考官的看重与提携同样必不可少。

“那我们便安心在家读一阵书,三年后再上京。”

与三人同科乡试的举子中,已有不少选择上京赴考,像韩启便是如此,虽说在几人中,他年纪最长,但不知为何如此赶。

当时去参加他的举人宴还未知道他的想法,可是没过几日他便写信告知已然赴京赶考去了。

同样有士子选择再读三年进京,压一科更保险些,李宁安都不敢想象数千举子汇聚京城是何等景象。

好半晌,赵琪想到了什么问黎敬浩道:“听说你年底要成亲了?”

语气略带些疑问的问着。

他这话刚问完,一向随意洒脱的黎敬浩两只耳朵都红得透透的。

看着这小子羞涩的模样,李宁安不禁笑出了声。

不得不承认,黎敬浩可以说是三人中长得最帅的一个,他的年龄比李宁安略长,已经有些成年人的英气。

说来也是意外,他现在算是中举中对了,不然还捞不到这门亲事。

他定下的女子可不是一般人,乃是苏州名门望族张家之女。

张家可不是一般的家族,同样累世官宦,东阁大学士张原奇便是张家人。

这可是内阁辅臣,在雍朝已经算是文官的顶峰了,再进一步就是首辅之位。

所娶张氏女的父亲更是张家家主如今任詹士府左春坊大学士,是太子殿下的属官,还不是张家的旁支。

在李宁安看来靖安帝已经年至古稀,这在皇帝里面已经算是高寿了,等皇帝一驾崩,作为太子的从龙之臣升官是必须的,妥妥的前途无量。

赵琪在旁感叹,不过可惜的是黎敬浩娶的不是张家嫡女,而是偏房所生的张六小姐。

李宁安听了肯定无所谓,又不是他娶,只是想着好兄弟以后的日子可以更舒畅些。

这样也好,若是真让黎敬浩配张家嫡女,可能他还真的够不着。

他自己就不是黎家的嫡支,能有这么门亲事寻摸在身上,就已经是看在他少年中举前途无量的份上。

看黎敬浩羞涩的模样以及憧憬的神色,他大概是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