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74章 正式入职

与李宁安不同的是,黄顺荣的家人并不会随他一同来到京城同住,他可暂时住在会馆中。

但李宁安可不是一个人,所以自然不能在会馆里毫无牵挂地居住。

李宁安笑着说道:“还没确定呢,但我目前还住在会馆里,等我的家人来了再说。”

“搬家的时候,你告诉我们一声,我会带上几个同年去你家帮忙。”

“那我可要提前道谢了。”

刚进门没几步,李宁安便打算找人问一下应该找谁,三人头一遭进翰林院,人生地不熟的。

谭学士虽然现在掌管翰林院的事务,但他同时还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职务,所以不一定会在这里,而且他的公房在哪还尤未可知。

李宁安三人都是陌生面孔,自然引起了路过的一位翰林官员的注意。

他从他们身后走过,然后停在他们面前,好奇地问道:“你们是今年一甲的进士吧。”

“不敢当,后进学生李宁安、黄顺荣、王明升拜见大人。”

这位翰林戴着乌纱帽,穿着青色圆领衫,腰上束着雕银饰带,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白鹇。

李宁安一看到这人的正面衣衫,立刻就意识到对方是一位从五品官员。

李宁安并不认识他,自然明白他肯定不是湖广人,因为在京城的湖广官员他都见过。

“呵呵,你们是来报道的吧?” 来人显然对他们的情况比较了解,毕竟殿试结果一出来,京城官场就已经把他们的名字和生平传开了。

“是的。”

李宁安三人恭敬地回答。

“不要拘束,我叫秦义康,是本院的侍读学士,你们初来乍到的,应该先去找谭大人给安排一下。”

秦义康笑着说道,然后回过头看了一眼,猜测三个人可能不认识路,于是接着说道:“这样吧,我带你们过去,顺便也方便。”

“非常感谢,秦大人。”

三人立刻表示感谢。

秦义康在前面领路,李宁安也很快和他聊了几句,了解到他今年才升为侍读学士,之前还只是编修,经过几年的考满才得以升职。

“也许再待上几年,我可能会被派去做提学。”

说到最后,秦义康有些无奈地说道。

外界普遍认为翰林院尊贵,是储相的产地。

但其实院中人员众多,能够跨越那个门槛成为备受敬重的大学士、进入内阁的人寥寥无几。

更多的翰林事实上都被派往各省担任提学,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回到中央,担任六部侍郎或督察院一职,并保留继续冲击内阁大臣的机会。

而更多的翰林则在外地做布政使一级的官员,基本就到了尽头,更多则是真的在翰林院养老,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学究。

很快,秦义康带领三人来到了一间官舍门前。

“谭大人应该在里面,今天你们来报道,他应该会在的。”

秦义康向三人微笑,然后抱拳行礼,转身离开前往自己的官舍。

李宁安、黄顺荣和王明升回头向秦义恭敬行了一礼后,他们一起看向那座还算宽敞的公房,然后走了进去。

今天是他们三人正式入翰林院的日子,作为掌院的谭彦霖自然是在里面的。

门前的书吏通报后,便领着三人进入屋中后,他们迅速向谭学士行礼道:“后进学生李宁安、黄顺荣、王明升拜见谭大人。”

三人向谭学士行了弟子礼。

“你们来了,坐吧。”

谭彦霖对李宁安的印象还不错,所以没有摆出什么架子,而是友善地让他们坐下。

待书吏端上茶水后,他开口说:“我想你们的老乡肯定都给你们提过要点了,学问这一路上还有很多要走,我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你们被陛下赏识,被选入翰林院,这三年里要安心学习,凭着陛下对你们的看重,将来必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官话说的很到位,一切源于皇上圣恩。

谭彦霖接着郑重的说道:“然而,在此之前,一旦进入翰林院,就要静下心来,不要理会外面的事务,尤其是朝廷内部的争斗。”

李宁安刚刚坐下没多久,听到谭彦霖这番话,显然是提点自己,便赶紧站起来行礼道:“学生会牢记大人的教诲。”

看来张阁老孙子之死,关系到李宁安姻亲的事并不是秘密。

三人都是有着修撰、编修官职的,李宁安不确定应该以下官自称还是以学生自称比较合适。

既然面对的是自己的房师,他便直接自称为学生,显得更亲切些。

“请坐,不要拘束,没那么多约束。”

谭彦霖看出三人紧张,笑了笑,挥手示意他们坐下。

在公房里谈了一会儿话后,谭彦霖叫来了书吏,让他办理三人的入职手续,并分派他们的工作。

翰林院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职位,之后还有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等头衔,但这些都属于八九品杂官。

翰林院实际上并不缺人手,谭彦霖也不知道有哪位学士打算收学生带着新人。

这几天他一直忙于其他事情,没时间问问有没有学士要李宁安三人去帮忙。

所以暂时先安排他们每人一间公房,然后自己若是无事做可以先到藏书阁取些书来阅读,打发打发时间。

李宁安三人头一遭遇到如此轻便的活计,遍览群书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相比宫中的藏书,翰林院的书无疑是最全的,李宁安欣然应到。

虽然翰林院的职位众多,但实际上没有太多工作可以做。

侍读和侍讲学士负责整理经籍,为皇帝和太子进行讲经读史,并担任顾问的角色。

修撰负责维护国史,管理实录,记录皇帝的言行,以及起草有关典礼的文稿。

编修则负责编纂史书,整理前朝国史、实录和会要。

检讨负责核对修史资料,整理校对工作。

他们刚进入翰林院时,其实是侍读和侍讲学士的学生,负责帮助皇帝和太子进行讲经。

常常安排他们这些修撰、编修、检讨来查找古籍的来源和出处。

侍读和侍讲学士通常也兼任修书的任务,因此修撰和编修常常要参与抄写和修改的工作。

然而,如今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改变。

庆宁皇帝很少再举行经筵,他们这些官员只能偶尔劝导下太子殿下该学习了。

不过太子殿下学习的事情大多由詹事府来处理。

翰林院是否被传唤,取决于太子的心情,因此许多学士们都在无所事事,只能草草修书或者看书,根本就没有人手缺乏。

李宁安被引导到自己的公房,负责他以后诸事的书吏姓田,名叫田也,这个名字实在有趣。

公房早已打扫完毕,虽然翰林院里人满为患,但公房却并不缺。

翰林院中更多的是负责寻常事宜的小吏,再加上衙门较小才显得人多。

田也还给李宁安说翰林院已经不小了,五寺里的光禄寺、太常寺更是小的出奇。

毕竟在内城,寸金寸土,主要在于北京城在前朝时便是都城,人从未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