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81章 掉价的事咱不做

当初秦义康等人进入翰林院时,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可他们有庶吉士分担,但新人却只有寥寥三人,简直令人心痛。

《太宗实录》的修订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比《太祖实录》少多少,庆宁帝显然是在用心为自己老爹修正史书。

李宁安刚熟悉完人事,便被分配了修订《太宗实录》的任务。

好在他如今是个不打不下的官了,可以使唤文吏照常进行,翰林院中也有其他人帮他一起工作,不必全部靠他自己。

“李修撰,您今天来得真早。”

当李宁安到达时,衙门中的属吏已经上任了。

他去点了个卯,值班的吏员为他倒好了茶水。

尽管李宁安还没来得及喝一口茶,他就已经开始将昨日文吏整理的《太宗实录》所需修订的内容进行逐一对应。

经过四年的修订,按照年份计算,目前只修订到了靖安十五年,共一百三十九卷。

而李宁安所负责的是从靖安十六年到二十一年的内容,黄顺荣和王明升从旁辅助。

他的桌面上堆满了这段时间的资料,不需要他亲自一个个去寻找,有个合适的助手帮忙确实方便。

李宁安品味了口清茶,身体也稍稍暖和了一些,他开始翻阅资料。

修订《太宗实录》并不需要华丽的文采,但必须要事无巨细地处理,将客观发生的事件准确地记载在纸上,不容有任何错误或遗漏。

这才是实录中“实”字的真正含义所在。

到了修史时,李宁安博闻强记的本领便发挥出来了.

他在黎家族学以及书肆还有到了府学时最喜欢的便是看书,他看书虽快,却能将书中内容记住大半。

这样便省去了回头再找的时间,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修着修着他便想起昨日那牙子说的事情。

会试张榜过后,李宁安就让李宁定私下去打听过京城的房价,可谓是寸土寸金,他还算富裕,要真是家境困难的,怕是买房的这个想法都不会产生。

他们这会儿从商会借到的一千两银子看着是多,但是等他们在京城一通花销,买店铺安家,日常开销,这钱就会跟流水一样哗哗流出去了。

李宁安不想在京郊买房,一来是他每天在翰林院上下差,路上耽搁时间太长了。

二来,就是京郊的治安总归没有内城好,而且也没有内城热闹。

只是京郊稍微好点的地段,一座不知几手的小院都得大几百两了,内城房价虽高,但性价比更好,咬咬牙说不定就买下来了。

有些小品级的京官在京城忙活一辈子,可能都无法买下一座属于自己的宅子。

京官大多都是租住,更差一些的,还一直住在供官员住的驿站或会馆里。

倒是有不用花钱且宽阔舒适的宅子,那就是“官宅”。

“官宅”,就是官吏的住所,因为常与官衙连在一起,如今如同“机关大院”一般,并且有时也兼容办公场所的涵义。

大抵就是机关住房的意思,因其不仅所有权一般都姓“官”,即属于国家资产,而且往往还特定属于某官署即某一个机关。

以前的官二代还有个名字叫衙内,其实这大概只适用地方官,管是小地方官还是封疆大吏,只要是在地方上当官的都是官舍一体的。

前面办公,后面居住,但出入不同门,而这些地方官的儿子也是生活在衙门后院,所以得一称为“衙内”。

这种基本就算分配住房了,而且住房条件还算好吧!

但也有不分配住房,但是就算没有住房,也会有官舍,只是条件就不能太挑了。

但这种官舍基本上是历朝历代都有。

京城里都是京官,京官数量又多,本地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当官,衙门地方也太小了,更替又快。

所以京城里的衙门只能做为临时住所,类似于现在的值班休息室,谁当值了就谁住。

京官似乎也很少有买房子住的,大部分是租,说的是寒门农家,官宦世家子弟搞来一套宅子还是没问题的。

辈辈开荒不如十年寒窗,十年寒窗苦读又比不过三代从商(累世官宦)。

官衙的住宿条件只能说是一般化,房顶瓦片脱落被发现到报到工部找人维护怕不是要一年半载,真实情况可能更糟。

估计在任官员住的都不咋的,得世代为官攒下钱财然后致仕后,才好大修大建,后代就住上好房子了。

最让李宁安苦逼的就是怎么轮都轮不到他,吃屎他都赶不上热乎的,若是早生二十年就好了。

显而易见京官多了去了,有的人在任上挨到致仕都没等到这种公房下来。

京城官员的住宅与后世完全没法比,本来京城就这么大,好赖是给官修的宅子,那可小不了,又不是开国初了。

官员渐长,早就没地方新修了,官员们并不是不能将就,但现在社会风气就这样。

官员宅邸就是仕林中人的体面,官员住的差了或是官阶低了住的太好了,都会被人喷。

朝廷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和商人购置宅邸,可架不住人家兄弟姐妹多呀!

好嘛,说是这座宅子低于举人功名不得购买,那就借那些不住京城的同年门生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可就苦了李宁安,那真是一房难求。

按照惯例皇上大多会为新科状元赐宅,可也说了那是惯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先帝为了给几个儿子在京城置府,可是圈了不少地方,内府库都缩水一圈,庆宁帝是真的赏不动了,庆宁元年那科的状元赐宅都未曾过问一句,就当是忘了。

李宁安当时还想皇上给诰命一送就是两个,咋这么大方,一打听算是明白了,诰命名誉和几套夫人服饰顶多五十两银子,皇上大方点面子也就过去了,省套宅子。

在买宅子与租宅子之间成了李宁安思索的老大难问题。

牙行一般分为“官牙”和“私牙”两种,如字面上的意思,“官牙”是由官府出资经营的,位于正阳大街上的泾阳牙行就是如此。

若换作平常,李宁安肯定不会往这边来,可昨日买店铺的牙子悄悄透了个消息给他,说是这两日泾阳牙行拿了好些衙门没收的产业出来挂牌售卖,让他有时间可以自己过去那里看看。

那牙子之所以会提起此事,还是因为这些时日李宁安常去他那边打听宅子的缘故,而且先前还在他那买过铺子,所以就做了顺水人情。

李宁安想买的是二进带东西跨院的那种,可这种样式的宅院在京城最是畅销,且也很少会有人家拿出来卖。

所以这些时日李宁安转了好多家牙行,都没找到有合适的。

过去的数月多时间里他可没闲着,状元所作的字画可是买了不少,文魁的墨宝自然不愁人买。

但这事不能做多了,一两月漏一幅就成,若是当成了生意,那就有些掉价了。

李宁安利用这个机会又攒了不少银钱下来,再加上先前的那些,如今在他手上,已有近八百两的银票存着了。

这么多银票放在会馆里,李宁安肯定不放心,可把银票存在钱庄又觉得没这个必要,于是便有了买宅子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