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87章 不着家

李宁定先领着父亲、叔叔以及几个堂兄弟去了车行,希望能够提前雇好马车。

毕竟等到人多了再雇车可能会不那么容易,他可看到不少船只靠岸。

不由心中有些懊恼,早知道就将大哥身上的腰牌拿来用用,还能去官驿借几辆马车来。

当他们经过通州码头时,发现已经有一些为谋生而拣货的人蹲在那里,不时地观望着有没有人招呼。

大约只需喊上一声,立刻就会有好几人跑来帮忙。

只要这些劳力不乱开工钱,李明河就不会与他们讨价还价。

都是卖力气吃饭的,犯不着,去客栈将昨日卸下的行李搬出。

当箱子一个接一个地装上马车后,一家人便坐上了去京城的马车。

与此同时,李宁安迅速解决了房子的问题,然后返回翰林院。

根据规定,五品或五品以上的京官才有资格参加早朝,而其他小官不需要参加早朝,他们的上班时间可以稍晚一些。

而且早朝并不是每日都有,还要看皇上的勤政程度,对上朝最为热衷的当属太祖高皇帝,不仅有早朝,连带着午朝、晚朝都给搞出来了。

庆宁帝明显不热衷于此,早朝其实在靖安帝时便形成规制,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 午门 。

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幸好渐渐成了三日一朝,而且他们前去大概就是听个讲,国家大事早已经被九卿、各部堂官会同几位阁老在东阁议好了。

古代的考勤制度也很严格,迟到的官员不仅罚钱还挨打,李宁安觉得挨板子可以,罚我钱就过分了。

朝廷对官员的职责有明文规定,李宁安还记得第一条规定:“无故不得缺勤”。

如果在本应当值的时候不到场工作,必然会受到相应处罚。

举个例子,缺勤一天将受到十板的责罚,若连续缺勤三天,处罚则翻倍,变为二十板子。

如果一个人缺勤太久,那么他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因此,即使为了保持自己的体面,没有官员敢无故缺勤或迟到。

通常,达到五品郎中以上的京官都有一些积蓄,他们可以在靠近皇城的地方购买房产。

甚至有些大臣在任职期间表现出色,天子会直接赐予他们宅邸,不过那同样是官宅,人致仕或人走了是要还的,庆宁帝只想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

这些高官住得离皇城很近,基本上可以准时参加早朝。

而那些只能住在京郊或驿站的小官,虽然不需要参加早朝,但他们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却不少,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多。

有些人可能要耽误大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幸运的是,李宁安买的院落离翰林院很近,他每天吃完早饭后,就可以快步走过去。

只要按时到达就行,他每次都是辰时到,这样就没有问题。

当他进入翰林院大门时,一名侍书向李宁安鞠躬行礼。

\"李大人,\"对方说道,并对李宁安点头示意。

李宁安拿起笔,在记录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此时,人们非常注重字迹,不得不说能够从科举一路考过来的,不是简单的努力就可以一概而论的。

对于每个人的笔迹,谭大人是牢记于心,除了专注于此道的,代签是不存在的。

不过也有些奇才,他们会模仿别人的字迹。

据说以前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那是因为上级领导看重他们的才华,最终选择宽容和原谅。

然而,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至少在翰林院里,大家可以通过字迹来辨认身份。

因此,在签到时,字迹必须真实可信,不能造假。

如果一年迟到十二次,无故缺席三次,那么官员的仕途基本就算结束了,不只是翰林院内部有记录,都察院、六科都盯着呢!

都察院他们负责参预九卿一起议奏折,凡重大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公同审断,稽察各级衙门、官吏办事的优劣,检.....等等。

当然,如果有理由请假并得到上级批准的情况另当别论。

李宁安走进前院一间的屋子,里面已经有人了。

王明升向他打招呼,让李宁安有些惊讶:\"王兄,你什么时候来的?\"他可是住的比王明升近些。

王明升笑着说:\"比你早一刻钟。\"

虽然李宁安和王明升都是翰林,但他们毕竟还是新手,现在只能做些简单的零碎工作。

看着修史的工作交给他们,其实不然,他们大体上只是负责汇编文册,找文史印证是诸位学士的事,汇编成册检查纰漏是手下文吏的工作。

所以其他的时间,他们大多数都在看书。

翰林院里的书堆积如山,各种稀有的古籍、历史书籍、诗集以及杂志,应有尽有。

李宁安闲暇时就喜欢阅读,京城书肆他同样常有光顾。

看到谭彦霖公房门开着,李宁安意识到谭彦霖已经到了。

李宁安转身先去找谭彦霖。

他是来汇报前段时间修史的内容,表述一下自己没有因为其他事情耽误进度。

看着李宁安态度恳切,任务同样完成的很好,谭彦霖没有为难他。

李宁安肯定没想到,在他转身离开时,谭彦霖却忍不住看着他的背影笑了起来。

然而,谭彦霖笑的是自己错误的判断。

这次进入翰林院的三个新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一甲三人。

谭彦霖没有想到,其中年龄最小的李修撰却是最沉得住气的一个。

毫无疑问,对于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来说,如今步入仕途,心情都非常激动,都想展现自己的抱负,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蓝图,不说住在衙门,好歹是早早来了。

像黄顺荣那小子早就忍受不了翰林院枯燥的生活,每日都是在通政院、五寺间跑来跑去,寻摸着考满结束后,调到其他衙门。

但这小子却不同,他担任鸿胪寺的职务,把翰林院的编纂工作交给了下面的文吏,然后跑到鸿胪寺去淌淌闲水。

不能说他受得了这种状态,只能说是对这两份领俸禄的活不上心,李宁安算是摸透了衙门的真谛。

有人认为这样并不妥当,毕竟哪有一直不着家的,虽说翰林院真的没事干,但好歹做个样子吧!

毕竟,翰林院的工作本来就很无聊,黄顺荣和王明升也不忙,包括其他翰林院的官员也是如此,基本都泡在藏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