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226章 徐州同知

他打算坚守到最后一刻,继续写下《太宗实录》的几个条文,然而还没等他完成,就有侍书走来说道:“李中允,《太宗实录》已有人接替修正,你可以安心回家收拾行装了。”

李宁安只能默默地接过书,将桌面整理干净,然后带着自己的私人物品回家。

马上新科进士授官,今科翰林院重开了馆选,庶吉士恐怕会招录不少,既然李宁安要出京,自然是把公房给腾出来,等着被人赶可就不好看了。

“人走茶凉”这个词听起来很轻松,但当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想要释怀恐怕并不容易。

不过,李宁安自认为并不沉溺于官场,早在与潘世同发生争执那一天,他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宰执之怒可怕如虎,李宁安对此也只是感到了一股怒气,李宁安一怒,恐怕犹如土狗。

只是没有想到会与潘世同的关系弄得这么僵,马政条例是一回事,黜落潘若林直接让潘世同的颜面挂不住。

无关其他,无关对错,若不对李宁安施以惩罚,怕是朝中威严难以树立。

“安和,咱们恐怕要好久才能再次见面了。”

李宁安整理桌子时,赵林成笑着走到他面前,今天秦义康也在场,他提议大家举杯祝酒送别李宁安。

“感谢诸位仁兄的好意,实在不必了。”

“安和啊,我们是同僚,大可不必客气。”

李宁安平日与赵林成相处只是一般,且李宁安轮值诰敕房、任东宫日讲官都排在庆宁元年进士的赵林成之前。

若是李宁安不犯错,日后入了阁,他的排位也必然在赵林成之前。

在官场上,资历可以阻碍很多人,李宁安作为后来者的晋升越级已经挡住了许多人的前途。

李宁安现在退出东宫日讲官,翰林院中立马就又有一位史官可以晋升。

李宁安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翰林院时,黄顺荣和王明升等人想要来送他,但李宁安连忙阻止了他们。

大家都知道他是因得罪潘世同而被调动走的,如果有心人看到他们来送行,恐怕也会引起潘世同的不满。

“宰辅的权势真是大啊。”黄顺荣嗤笑着说,“安和的提醒来得有点迟。”

赵林成、秦义康、黄顺荣、王明升等人一同送李宁安离开翰林院:“安和,保重身体,我们在翰院等你归来的那一天。”

“感谢诸位。”

平日里,李宁安为人低调,修史时认真研究,作为东宫日讲官,他也尽到了臣子的本分。

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多,与同事们相处融洽,从未因为自己的三元考中而骄傲,他为人也非常热心,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鸿渐兄,咱们不去送李安和?”

黄顺荣看着李宁安远去的背影没有吱声。

若不是送李宁安的翰林数目众多,这几人都不知,李宁安在翰林院中竟有如此多人支持。

这足以证明李宁安为人如何。

……

出发前,李宁安先去东阁一趟,将与河道有关的书籍全部借了出来,临时浏览了几卷,然后筛选出涉及治河的文章。

他实际上有些不明白,潘世同为什么让他去治河?

自己虽说策论做的好,但不过是纸上谈兵。

说实话,入仕这几年来,李宁安只是修史再就是写写公文,虽然对民生之艰有些了解,但要真正让他拯救水火就未免将他看得太高了。

不做小吏,不治小民,他真的有能力治好黄河吗?

作为翰林官员,李宁安本可以直接拒绝治河一职。

翰林们宁愿默默地在史馆修史一辈子,也不愿外放。

即便有外放的任命下来,翰林们通常都会冷淡地推辞。

如果推辞不掉,实在不行他们就宁愿回到老家着书立身,都不愿外放。

可无论朝廷打算采取什么办法,翰林们总是不合作,宁愿辞官也不愿意担任亲民官。

堂堂翰林,一旦被外放,与普通的二甲、三甲进士有何区别呢?

然而,李宁安还是接受了。

他接受任命的事情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为什么呢?

李宁安是堂堂的状元、三元、太子师,可以说是翰林院中地位最特殊的人。

对他来说,担任治河一职可谓是一种羞辱,更重要的是,一旦外放,他就会远离朝廷中心,等于把进入内阁的机会断绝了。

在官场上,潘世同的这一举动可谓与李宁安结下了深仇大恨,断人前途,犹如杀人父母。

李宁安本应该立即拒绝任命并愤而回家。

但对李宁安来说,修史、给太子讲课都是工作,前往河道衙门也是工作,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

何况,他并不认为治河是苦差事。

难得穿越到这个大雍朝,苦读十年考中进士,如果一怒之下回家,那他考进士又是为了什么?

一开始就有了待在家中读书享受的打算,那他考到举人就已经足够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差。

再说,他才二十多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即使去黄河边帮人挖一块淤泥,黄河也能减少一块淤泥。

要他像老人一样待在家里,那是绝对不行的。

等到年纪大了之后再考虑是否回家,现在还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尽管治河很辛苦,他对于疏通黄河的实际情况也不够了解,但李宁安还是毅然上路。

在这个时代,只有教人如何读书考科举的,没有专门教人治理河道的。

进士出身的官员都得现学,所以李宁安也不觉得自己不行。

理论上虽然头头是道,但实际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过了一天,李宁安得到了新的任命——徐州府同知,兼管水利,辅佐漕运总督欧阳端。

由于漕运总督常兼江南巡抚,江南巡抚驻地为南京府,辖区涵盖了南京府及河南、山东、淮北等地不分地区。

尽管李宁安作为徐州府同知名义上受知府管辖,但由于他专注于河道事务,与地方事务无关,所以这个职位只是一个虚衔。

同知是五品官,当然,从京城到地方晋升上一品是常见的情况。

例如巡抚、左、右布政使都是二品官,在地方时掌握着重大权力,威风赫赫。

但是进入京城后,发展较好的也只能先担任六部侍郎。

侍郎是正三品官。

尽管如此,侍郎这个职位仍然有许多地方大员觊觎,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这个位置。

李宁安只能安慰自己,毕竟,无论如何,升官肯定是一件好事,不论职务大小,口袋里的禄米总是会增加一些。

李宁安之所以被任命为徐州府同知,是因为河道衙门的设置与提学衙门有些相似,翰林官多是任相关职位。

欧阳任漕运总督和江南巡抚,这都是厘务官,即专业技能官,因而他手下专门治理河道的官员少。

即便有,治河只靠着一个光秃秃的河道衙门也是不行的,必须得有地方上的配合。

现在看来朝廷给的最大指令就是疏浚运河,眼看夏粮在即,朝廷单靠京畿之地可供养不了京城百万百姓,赈济灾民被压在了稳定中枢之后。

在河道相关的官职中,并没有与李宁安的官位相当的职位。

让他担任河道都御史这一职位又会跨度太大,但如果他被任命为治河小官又不合适,所以掰扯来掰扯去就落了这么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