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233章 欧阳议新渠

李宁安仔细地翻阅着文书,针对黄河在几省境内的河段进行了详细研究。

他发现,徐州段在庆宁年后的决口次数明显增多,与水患下移和徐州段黄河河道狭窄弯曲有关。

自靖安朝以来,黄河徐州段一直在不断进行治理,但官员们普遍选择建新堤加高堤坝的方式。

然而,随着堤坝不断加高,水流反而变得更加湍急,导致决口次数越来越多。

李宁安一边阅读着文书,一边结合前人与现今治水的策略进行思考。

从文字上来看,所有这些文书都对自己的治水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例如,前朝弘安年间的治水成果被称为\"可保百年安稳\",但事实上,到了靖安年间,徐州段就又多次发生了决口事件。

这种夸大其词、打脸再自夸的循环看起来毫无尽头。

终于,李宁安将所有的文书阅读完毕,就在此时,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

不一会儿,一名书吏提醒道:\"李同知,漕台已经到了,娄大人请您一起前去迎接。\"

李宁安与其他官员一同出去迎接欧阳端。

欧阳端的官路起源于台州,但他在杭州知府任上立下了抗倭之功,因此升任浙江右布政使,随后又担任广州巡抚、兵部右侍郎。

\"见过漕台。\"

欧阳端身后跟随着数位漕运官员,虽然漕运总督没有实际的官职,但欧阳端升任江南巡抚时已是正二品,无疑是整个大雍朝最受尊敬的外官之一。

因此,他的威严不可小觑,谁都不敢敷衍对待。

欧阳端已上任有一段时间,对漕督衙门中的官员们非常熟悉。

当他发现一个毫无印象的青袍年轻官员排在众人之前时,他就知道那必然就是新来报到的李安和了。

\"安和,你这一路过来费了不少日子吧?\"欧阳端态度显得十分温和,好似与李宁安熟悉的很,但他抗倭平寇多年,身上有意无意的散发出一股肃杀之气。

李宁安恭敬回答道:\"禀告漕台,自京城抵徐大约十余日,沿路黄泛区的景象甚是凄惨。\"

欧阳端未作回答,而是说了句让李宁安摸不着头脑的话。

\"安和是常德人,对吧?\"

\"正是,漕台。\"

\"记得泰禹先生致仕后定居在常德府,我年少游历时也曾与友人在常德府文会交游。那里是可真是一处富足的鱼米之乡啊!普光寺更是风景秀丽的好地方。\"欧阳端略有感慨的说道。

“靖安十四年,老夫出任台州通判,倭寇来犯,先侵宁波,顺海岸再入台州,泰禹先生当时任浙江左布政使领着台州知府与老夫连待台州军兵民众同进同退共抗倭奴,当真令人怀念。”

李宁安神色讶异,但不耽误自己附和,“漕台护佑一方百姓,实在是我等为官的楷模。”

正不知如何解释与高怀铭的师生关系时,欧阳端微点头,制止了李宁安接下来的话。

注意到欧阳端的神色,李宁安算是知道为什么明知自己是被潘世同贬官至此,这位漕台大人依旧清风拂面待他的原因。

看来他早就知道泰禹先生与李宁安的关系,心中缓过劲,脑子里赶紧给师父磕个头,师父真是帮助自己良多。

欧阳端如今年纪已五十有一,却依旧精神十足,他为官已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时也就比李宁安大几岁,可以说是李宁安在官场上的老前辈。

对欧阳端,李宁安当然是十分尊敬,更别提两人之间还颇有渊源。

靖安年间倭寇屡次侵犯,掳掠东南之事,李宁安常听爷爷和二爷爷等长辈提过。

即便三河村地处偏远远离沿海,都常常传来倭寇来犯时烧杀抢掠坏事做尽的消息。

三爷爷家的八叔更是从军东南,提起此事他们心中仍是惊惶。

欧阳端年轻时能抗倭,到了年老时,朝廷需要他治河,他又再赴徐州任漕督。

对于这等干实事的官员,李宁安心中一向是很敬佩的。

欧阳端提起自己靖安年间主政一方的故事,当然也不是回忆过去,而是要杀一杀李宁安的锐气。

他公房书案上有潘世同的书信一封,潘世同在信中明确要求他磨磨这个弟子的性子,尽量不要牵扯到漕务上。

这就是为什么待李宁安如此和善的原因,泰禹先生是一方面,潘世同对待这位被他亲自贬黜弟子的态度是另一方面。

若是听旁人之言,欧阳端恐怕真的会以为李宁安得罪了潘世同,可看到潘世同来信,他方知并非那么一回事。

对待弟子如此爱护,欧阳端要是还信京中传来的谣言,才算是吃了妄心草。

李宁安得罪潘世同一事,别说是在京城,就是徐州官场上都传遍了。

欧阳端中进士比潘世同稍晚几科,潘世同先入翰林院,随后迁礼部。

欧阳端就是在之后的礼部观政时与潘世同结识的,然后才下放到地方的,他和潘世同的交情也是早年建立起来的。

两人一见如故,对于实事都重视莫名,在靖安朝对于入阁是欧阳端不敢想的。

除了太祖时,有几位开国文臣因战功入阁外,靖安年间不是翰林出身想要入阁难如登天。

欧阳端沉吟许久,回忆起凭军功入阁的特例好像只有靖安三年的兵部尚书杨炯。

原以为下方江南已经无缘心中所想,但潘世同给了他希望,庆宁帝最重有施政经验的封疆大吏,翰林院的词臣反而为他所不喜。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潘世同将李宁安下放到这么个铁杆身边,就是在惩罚。

不过就算李宁安得罪了潘世同,只要他是干实事的人,在治水上有能力,便是得罪了潘世同,欧阳端也是不惧的。

他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潘世同请他出山治水,他想为沿河百姓出一分力才允了潘世同所请。

而另一方面,即使李宁安是潘世同器重的人,若他毫无才干,只倚仗自己东宫为太子日讲的身份便胡作非为,欧阳端也不会待他太客气。

眼下欧阳端仔细观察了李宁安一番,见李宁安年岁虽轻,眉宇间却一派沉稳之气,且言语有据,并非那等夸夸其谈之官。

欧阳端在六部任过主事、员外郎及侍郎,也在地方上任职过,对京官和地方官的毛病知之甚详。

李宁安既然到来了,欧阳端便向他讲明自己的治河之策。

黄河决口以来,朝中议论纷纷,此前段啸然提出过开通新渠,自雍以来,为了治黄河而对其他河流进行疏通乃是常态。

如靖安年间就曾开通青江运河,而新渠也是在山东和徐州间开通一条水道来减轻黄河淤塞的问题。

之所以未能达成目标,除了开通新渠耗费甚巨、年限长之外,也有新渠开通必影响徐州水运的缘故。

之后又有官员提出,要开新渠为新泄洪水道,可惜事情依旧未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