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升筹措了一下语句,谨慎而又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天道会因为我等修士于天地有损而降下惩罚,那如果有功于天地,是不是也会受到奖赏。”

一边说着一边瞄着宁长老神色,不过宁长老只是笑而不语,无法判断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只能继续说下去:

“若是天地公正,有赏有罚,那么以赏代罚,或许可以解决天罚问题。”

李鸿升相信这个不难想到,但这条路的真正问题在于,什么事情是有大功于天地,可以得到足以抵消天罚的奖赏?

宁泰清没对这个猜想做出评价,而是给了一个提示:

“天道并非恒常,亦有强盛衰落之时。徒儿可知天道是如何壮大的吗?”

没等李鸿升回答,宁泰清立刻继续说下去:

“我之前与你讲过,道生一,一生万物,这便是天地壮大的方式,汲取大道之母天外混沌,经由天道转化,化为灵气,灵气经岁月变化渐渐稳定成为土石水木之类的物质。”

“而稳定增多增强的物质会反哺天道,万物强则道自强。后者隐晦难改,若想有助于天地,便只能在前两者做文章。”

李鸿升思考了一会,提出一个疑问:

“若是如此简单,那些旧法修士们肯定早已发现天道恩赐了,岂会留到祖师来行此事?”

宁泰清满意的点了点头,弟子能想到这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这段历史云水天宫没有公布,抚须笑着说道:

“不错,真正的问题就在于,你不成道,几乎无法有效的帮助天地,祖师虽然也找到一些方法可以得到微薄的天功,但也无济于事,即使寿命耗尽也积累不了抵消天罚所需天功的百分之一。”

李鸿升结合一起其他信息,已经明白了,自己钱不够可以借嘛,接着宁泰清的话往下说:

“龙族传承久远,在此之前又没听过有成道者,念及宗门与龙族关系相当深厚,祖师当年是向龙族拆借天功?”

虽然还有很多细节不确定,但李鸿升感觉这就是真相了。

宁泰清点头肯定,补充说道:

“龙天生有御水之能,四海的海眼名为归墟,是天地与界外的固定出口之一,初步转化后的狂暴灵气从这里涌入,四海龙族将这狂暴灵气转化为常见的灵气。”

“龙、麒麟、凤凰这三族,至少在我们已有的可查询的记录中,在仙道刚刚萌发就已经存在了,麒麟数量极为稀少,除了一公一母外,没有其他记录表面还有第三只麒麟。”

“龙族数量也不多,那些蛟龙直属并不算真龙,真龙有着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御水能力,这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换句话说,只要拥有这个层次的能力,任何灵兽都可以自称真龙。”

“凤凰翱翔于九天,居住于太阳星之上的梧桐树,少有人见,我宗与其纠葛也不深,但已知的凤凰至少有四只。”

宗门在灵兽方面的知识中,将这三族与其他灵兽区分开来,称其为“天授族群”,但并没有怎么介绍这三族与其他灵兽的区别。

宁泰清不是谜语人,既然重新提起这个话题,他就彻底讲个明白:

“从力量权柄来看,真龙以御水之能治理四海,麒麟能调理地气,九洲一直是麒麟在调理,凤凰则管理天空,梳理风云之气。”

“而从天地壮大的角度来看,混沌经由世界初步转化,自归墟涌入,真龙帮助世界将这种狂暴灵气转化成较为稳定的灵气。”

“随后这股灵气自动由四海扩散至九洲大地和天空,较为活跃的灵气在漂浮在空中,承担万物运转的功能,这一块由凤凰负责。”

“经过一定时间变化的灵气渐渐多出各种性质,也变得稳定,最后便会结晶化,麒麟便负责将这些结晶化的灵气也就是灵石转化为泥沙土石等大地物质。”

“最后各种生命繁育,自大地汲取养分发展文明,开创知识,这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的道。”

“这三族都于天地有大功,但在祖师将天功与成道之法结合起来之前,这些天功仅能让他们延长寿命,修持神通。”

李鸿升恍然的点了点头,龙族历史久远,延长寿命大概也用不了太多,至少一天工作得来的天功肯定能延长不止一天的寿命。

留存的天功用来帮助一个人度过天罚也不是问题,但李鸿升还好奇一点,龙族跟祖师怎么关系那么好?积累的天功都肯借?

问及这一点,宁长老罕见露出一种想笑又不太敢笑,想说又不太敢说的神情,咳嗽两声,端正神色后,才义正言辞的说:

“这事关祖师私事,不好言说。”

说完之后,宁长老一反常态开始歌颂祖师:

“祖师学究天人,天纵之才,乃十万年都未必有的绝世英杰,别的不说,单说创造法术,他就研发了不止一门,我举个例子。”

“龙族至今代代相传的法术变化人身与神通化形成人都是祖师开发的。”

李鸿升想了一会,才想明白师父话里的意思,一时也不由感叹还是祖师玩得野。

龙族变成人形的法术是由祖师创造的,那在这之前,咳咳,不敢想不敢想。

师徒俩对视一眼,默契跳过这个话题,宁泰清递给李鸿升一把鱼竿,自己也装饵上钩,开始钓鱼,嘴上继续说道:

“祖师借助龙族天功成仙之后,参考天地由一化万的过程,开创了地仙之道,后来又参考天地由道生一的过程,开创了天仙之道。”

“地仙与天仙并行不悖,互补相成,三才兼得,修成地仙者,无论在哪个世界,都能炼化物质为法力,可以保证自身力量完整发挥。”

“修成天仙者,可在天外炼化混沌为法力,纵使长居混沌也无妨。两者皆得,则自成体系,自道而物,自物而道,无所不包。”

“证得二者,他界之法尽可取其精华而融于此二道,没有必要修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