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我为万朝大佬讲历史>第51章 褒贬不一

陈玉:吕氏兄妹、叔孙通、张良、商山四皓等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因病拒绝进一步医治而逝世。太子刘盈继位,也即孝惠帝。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好多能人能够红火好几朝。显然,叔孙通就是这样。

孝惠帝:先生,大臣们对朝拜、祭祀的礼仪还不会。

叔孙通:陛下!臣愿意为陛下分忧解难。

孝惠帝:那先生再当一回太常,制定出大汉祭祀宗庙的礼仪礼法。

叔孙通:臣领旨。

孝惠帝:辛苦先生了。

叔孙通:陛下言重了,此乃臣之本分。微臣告退!

陈玉:经过叔孙通和弟子及太常的其他官员的协同努力下,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各种礼法制度。

孝惠帝刘盈名副其实,非常的孝顺仁爱。他要经常去长乐宫向吕后请安,在那走走多陪母亲一段时间。由于皇帝出行,每一次都要戒严,孝惠帝觉得兴师动众了。

于是,命人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架起一条空中走廊,这样就简单多了。可是叔孙通不这么看。

叔孙通:陛下孝顺仁爱,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孝惠帝:先生谬赞了,此乃朕之本分。

叔孙通:但是,陛下您这么做有考虑不周之处。

孝惠帝:请先生赐教。

叔孙通:您怎么能修建一条走廊经过高祖陵寝与高祖庙宇的上空呢?

孝惠帝:多谢先生指正。朕是不想每次去看母后都兴师动众。

叔孙通:陛下仁慈。只是,每月从高祖陵寝中拿出衣冠去高祖庙宇祭祀和再返回的时候,都要在走廊下面经过。唉,后世子孙怎么能在祖宗头上走来走去?

孝惠帝:朕无心之失,即刻命人把走廊拆掉。

叔孙通:陛下且慢。

孝惠帝:为何?

叔孙通:君主是不能有错误的,起码不能让臣民知道。

孝惠帝:可是已经修建了。

叔孙通:拆了就是表明陛下错了。

孝惠帝:还请先生教我。

叔孙通:臣不敢,一点谬见罢了。陛下与其为难,不如在渭河北边再见一座庙宇,以后从高祖陵寝取出的衣冠送到新的宗庙祭祀,再回来,就不经过走廊了。

这样,不仅解决了之前的烦恼,还给祖宗扩大了庙宇,此乃孝子贤孙该做的。

孝惠帝:先生大才!

陈玉:孝惠帝照办了,新庙建成后被叫做“原庙”。之后,汉朝后世帝王屡屡修建多座“原庙”,就是起源于孝惠帝和叔孙通。

司马光:叔孙通贼子,不说人话,不干人事!

叔孙通:你不懂!

司马光:你不就是教君王文饰过非吗?

叔孙通:君王的威武、尊严非同小可。

司马光:文饰过非,恶果极大!

叔孙通:这回遮过了,下回帝王也能吸取教训的。

司马光:也可能会养成有错不改的习惯。

叔孙通:照你这么说,即便改了,有的人依然会再犯。

司马光:强词夺理。无耻!

陈玉:可见,司马光认为叔孙通不干人事,这是在教帝王文饰过非。这话有一定道理,错就是错了,改了不仅不会有损尊严、地位,反倒能给人以虚怀若谷的形象。

只能说,人无完人,叔孙通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任何人都一样。

有一次,孝惠帝出宫春游,叔孙通随行。

孝惠帝:春天的景色果然不错!

叔孙通:可惜先帝看不到了。

孝惠帝:是啊!唉,可惜父皇早逝!

叔孙通:陛下勿忧。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请祖先在春天尝鲜的习俗。现在樱桃熟了,您可以带一些回去祭祀宗庙。

孝惠帝:先生所言极是!

陈玉:之后,汉朝又增加了采集鲜果祭祀祖宗的习俗。

可见,好的习俗可以引人向善,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叔孙通办的几件事,都起到了这方面的积极作用。

后世对叔孙通褒贬不一,刚才说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就对他劝孝惠帝建新庙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是在教君主文饰过非。司马光还认为叔孙通修订礼仪只是满足了一时需求,导致古礼失传,罪无可恕。

而比叔孙通晚生几十年的西汉的史学大佬司马迁则是认为叔孙通能与时俱进,为了大义不限制于小节,称赞他为汉家儒宗。

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能说叔孙通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当条件不具备时,他会委曲求全。当有了一丝可能之后,他又会竭力去争取,努力实现儒家主张和心中抱负,努力让情况变得更好。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可敬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