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朕!大明暴君崇祯,既风流也霸道>第104章 设立军阁

崇祯无奈的摇了摇头,并不打算和蒋德景解释,语气生硬的道:“蒋爱卿,朕在天津卫修建大型船坞,自有朕的用意,户部管好你的钱粮就可以了。”

崇祯这么说可不是为了端皇帝的架子,一是解释起来太麻烦,二是就算解释了,未必他们就能懂,那索性就不用解释了。

蒋德璟并没有因为崇祯的语气生硬而退缩,而是提高嗓门说道:“陛下这样乱搞,户部没钱,如果陛下一定要在天津卫修大型船坞,还请陛下说明原由,否则休想从户部拿走半个子。”

蒋德景这话一出,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一个个惊得瞠目结舌。

不得不感慨,这蒋老抠真是大胆啊!敢如此和皇帝说话,你怕不是忘了龙椅上坐着的那位有暴君之名。

崇祯一时也无语了,摊上这么个抠搜的户部尚书。

崇祯想着,说明是不可能说明的,突然灵光一现,转而说道:“前几日定国公捐献了一批赈灾物资和白银,大概价值上千万两,这批物资钱粮就调入户部充盈国库吧!”

蒋德璟闻听此言,也知道皇帝这是在给他户部做补偿,要是自己再死缠烂打,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赶忙躬身一礼:“于天津卫修建大型船坞一事,微臣会和工部酌情处理。”

蒋德璟退回朝班后便无人再出声,大殿上一片寂静,时不时就有人将目光投向今天新上朝的五人。

崇祯也没有让众朝臣久等,清了清嗓子叫道:“南直隶兵部尚书范景文,南直隶刑部尚书史可法何在?”

两人听到崇祯叫自己,赶忙出班应道:“微臣在。”

“即日起范景文调任北直隶兵部尚书,史可法调任北直隶刑部尚书,授两人文华殿大学士入内阁议事。”

崇祯说到这,将目光转向一身布衣的宋应星叫道:“宋应星上前听旨。”

宋应星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朝会,但他依旧是不卑不亢,从人群末端走了出来,拱手道:“微臣在。”

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一时间议论纷纷,这人到底是谁?既然自称微臣为何不穿官服?这一个个疑问,却是没人能解答,最终只得将目光投向龙椅上的崇祯。

“宋爱卿在农学一道颇有研究,户部侍郎唐世济因涉案被斩,就让宋爱卿顶替他的位置任户部侍郎主管农科之事。”

崇祯说到这,顿了顿,将目光看向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薛国观接着道:“薛阁老,下朝后就为他们三人补齐手续吧!”

薛国观闻言,赶忙出班,躬身一礼:“老臣遵旨。”

对于崇祯这三个人事安排,朝堂上的大臣事先并不知晓,现在可谓是满朝皆惊。

皇帝让范景文、史可法分别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入内阁,虽说让他们感到吃惊,但也还能接受。

可是这个宋应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看样子就是一个没做过官的土包子,这样的人一跃成为朝廷的正三品大员,说实话,他们是不能接受的。

站在朝堂上的这群人,哪个不是十年寒窗苦读,再从官场底层摸爬滚打爬上来的。

而这个土包子,不知道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得了皇帝亲眼,竟然能和他们同殿为臣。

什么在农学一道颇有研究? 说白了不就是个种地的么,这样的人怎么能让他入得庙堂?而且官职还比殿上大多人都高出不少。

尤其是东林党和温体仁一党,更是眼红的不行。

崇祯话音刚落,刑部主事陈必谦就跳了出来:“陛下,这宋应星以前身经何职又有何政绩,朝廷选拔用人有严格的章程制度,总不能因为陛下看着顺眼就胡乱提拔吧!”

“这东林党又跳出来搞事了。”崇祯腹诽了一句,眉眼一挑用森寒的目光看着陈必谦厉声道:“朕做事,轮得到你一介腐儒来说三道四?你口口声声说政绩,那你又有什么政绩说来朕听听?”

崇祯这话怼得陈必谦哑口无言、一时语塞,支支吾吾的半天都说不出一个字。

政绩?开什么玩笑,自己哪有什么政绩,能做到今天这个位置,完全是凭着东林党的势力,政绩嘛是不可能有政绩的。

崇祯之所以毫不留情面地怼陈必谦,就是向朝堂的衮衮诸公释放一个信号,你们不要反对,反对也没用。

能站在这里的没有一个是傻子,当然能看得懂皇帝的意思,即使心里很不爽,但也没有人再敢出声反对,这菜市口的血还没干透呢!和皇帝对着干,他们是真的有点怕。

此时好多人心里都腾起同一个词,“强势”现在的皇帝很“强势”。

朝堂上会有这般景象,主要还是因为敢和崇祯唱反调的人大多都被杀掉了,没有被杀的,诸如杨涟、叶向高、温体仁、张至发等人,也都是被拔了牙的老虎蹦哒不起来。

见状,崇祯趁热打铁的接着说:“即日起设立军阁,位等同于内阁,负责全国的兵马调度、战略战术制定以及将领的人事安排,军阁设立以后军政分开,军阁管军务、内阁管政务。”

崇祯这话一出,举堂皆惊,这是在夺内阁的权、兵部的权、对,还有一个存在感极低的五军都督府。

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人出来反对,温体仁这个前任内阁首府看着着急呀!

也顾不得现在自己没有职位,直接跳了出来:“陛下万万不可,军机大事一直都是由内阁和皇帝共同商议,而后兵部出策略,五军都督府负责调动,这套体系至京师保卫战后就应用至今,陛下怎能说改就改。”

温体仁话音一落,叶向高也跳了出来。

“陛下,温阁老说得对,陛下贸然设立军阁,必定会影响到军事策略的制定以及军令的畅通,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望陛下三思而行。”

叶向高话毕,刚上任的兵部尚书范景文就跨步而出,高声道:“微臣支持陛下军事改革,我大明以往的兵马调度,实在是太过于繁琐,常常会因为各部扯皮使得兵马调动迟缓、贻误战机。”

各位爱卿,免费的不免费的小礼物刷一刷,五星好评顶一顶,小编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