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都市情感>偏向雪山行>第4章 二零一八·秋

  不知道为什么,跨界跨项选材的时间十分紧迫。上午刚测试完,下午试训队员名单就出来了,而且第二天一早就会集合前往南京试训,试训期通过后要去北京集训,之后还要出国,不知道去哪个国家外训……

  如此紧锣密鼓的安排,简直不给人留下一丁点儿喘息的空间。

  名单公布后,国家体育总局一行人便把试训队员召集起来开了个短会。

  会议室里,杞无忧又见到了上午和他聊天的那个男人,他坐在一排桌子最靠右边的位置。

  和在座其他人相比,他还挺年轻的,气质也有些不一样。

  中间那位戴眼镜的中年领导慢悠悠讲完话,又过了两个人,才轮到他发言。

  杞无忧看到,他面前的桌签上写着:冰雪项目管理部 肖一洋。

  他简单补充了一些注意事项,又开始为试训队员们答疑。兴许是氛围太严肃,旁边还架着摄像机,故而没人敢多问。

  最后武校的教练吼了一嗓子:“还有疑问没有?”

  “没有!”试训队员们一个个坐得笔直,像小学生一样齐声回答。

  杞无忧:……

  从会议室出来,离家近的队员可以回去简单收拾一下东西,离家远的就不让回家了,怕时间来不及,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要集合统一乘坐大巴车去新郑机场。

  杞无忧家离得近,坐车来回花不到三小时,于是就回去了一趟。

  家里照旧没人,他先给爷爷打了个电话,没人接。

  习惯了,爷爷有点耳背,经常听不见他的电话。

  他又给姐姐发了条信息,告诉她自己要去南京试训,归期不定,接着又原封不动地把这条信息复制下来发给茅邈。

  可惜茅邈今晚没有偷偷玩手机,没办法第一时间看到消息。他大概也不会想到杞无忧会走这么急,连个告别的时间都没有。

  收拾好东西,杞无忧当天晚上又回武校了,他在武校没有学生宿舍可以住,一直住师兄的教职工宿舍,俩人挤一张床。

  师兄叹了一晚上的气:“完了完了,怎么办啊,我们杞家拳好像真的要后继无人了。”

  “……可以让茅邈作为外姓传人,”杞无忧认真建议道,“他也是从小跟着爷爷练武的,肯定乐意。”

  在爷爷心里,继承家门绝学的重要性约等于继承皇位。可是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眼下为国争光俨然已经成为比继承皇位更重要的事情。

  这晚杞无忧做梦,梦见爷爷好像回到了五年前,身子骨还硬朗着,精神抖擞地抄起一根少林棍,满院子追着他打,像当初骂杞愿她爸那样骂他不肖子孙。

  而他呢,滑着滑雪板爬到了树上……

  就很离谱。

  早上五点四十,天边泛着一层淡粉,太阳快冒出头来。杞无忧来到武校门口时,发现大巴车已经在门前等候了。

  车前站着几位家长,脚边是整理好的大包小包行李,男男女女皆风尘仆仆,都是连夜从外地赶过来给即将启程去试训的孩子送东西的,此刻正抱着孩子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杞无忧单肩背着一个轻便的旅行包,面无表情地扫了眼这感人的离别场面,率先上了车。

  他并不是孤身一人,车上零散坐着几个脸很嫩的小孩,应该都是从第三区块选拔出来的,武校里年龄最小的一批的学生,最大的才十二岁。

  车前还有司机,以及正和司机闲聊的肖一洋。

  见又有人上车,肖一洋止住话音,转过头。

  “无忧啊,来得挺早,包放行李架上,随便找个位置坐吧。”

  杞无忧点了点头,走向第二排的空位。他不喜欢坐太靠后,容易晕车。

  过了一会儿,又陆续有人上车。

  肖一洋竟然记住了所有试训队员的名字,亲切地和上来的每一个人打招呼。

  武校生的纪律性很强,六点钟,肖一洋准时点名,无一人缺席。

  大巴车缓缓发动,行驶向远方。

  上了高速。

  “咳咳。”肖一洋起身,面朝着大家,清了清嗓子。

  “昨天的会议比较赶,大家应该还有很多问题没来得及问吧?训练上的,生活上的,来,有什么想问的都可以问。”

  话音一落,有个看上去年龄很小的男孩怯怯地举手喊了声“领导”,问集训期间家人可不可以邮寄东西过来。

  肖一洋回答完,顿了顿,又笑着说:“还有,我不是领导啊,就是一个普通教练,以后可能会带你们其中几个人训练。我现在暂时是试训二队,也就是你们这队的队伍管理兼领队,你们有什么事就找我。我姓肖,你们叫我肖教练或者肖哥都行,不用这么拘束。”

  车里的氛围没有昨天在会议室里那么正式,见他态度随和,大家也都慢慢放松下来,问了一些比较日常的问题。

  有人问到地方了住哪里,还有人问饭菜好不好吃,训练费用由国家出,那食宿费呢?生活上的其他开销呢?

  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农村出身的比较多,不娇生惯养,家庭条件也不会太富裕,不然哪舍得把孩子送到武校来受罪。

  肖一洋去年已经组织过一次选材,自然明白他们的顾虑,耐心地一一予以解答。

  又接连回答了好几个问题,终于没人再有疑问了,肖一洋又鼓励了大家一番,然后就坐回到座位上,拧开矿泉水瓶盖灌了一大口水。

  喝完水,他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看向身后。

  少年安静地倚着椅背,低垂着眉眼,神色有些恹恹的。

  “无忧,不舒服吗?”

  “没。”杞无忧抬起眼皮,坐直了身体。

  其实他有一点晕车,犯恶心,喉咙口发酸,处于一种想吐但又吐不出来的状态,不过还没有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每次坐车基本上都会这样,他习惯了。

  见肖一洋什么都没说转了回去,于是杞无忧又半阖上眼睛。

  “呲──”他忽然听见了背包拉链拉动的声音,没过几秒,就感觉到有人走到他身边,停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杞无忧有些烦躁地睁开眼。

  眼前出现了一个蓝色包装的盒子,上面有晕车贴的字样。

  他一下怔住了。

  “你好像晕车?”肖一洋站在他座位旁,拆出一片晕车贴来递给他,语气关切,“看贴上会不会好一点。”

  迟顿片刻,杞无忧动作机械地接了过来,嗓音干涩道:“谢谢肖教练。”

  “要喝水吗?”

  杞无忧摇摇头。

  贴上晕车贴后,也没比刚才好多少。喉咙口连带着胸腔还是不舒服,憋闷,像堵着什么东西,但或许是心理作用,他觉得没刚才那么难受了。

  “吃不吃糖?”肖一洋又递给他一块陈皮糖。

  杞无忧乖乖接过来,拆开糖皮含进嘴里:“谢谢肖……”

  “行了行了,别谢了,要真这么客气,以后要谢我的地方可多着呢,根本谢不完。”肖一洋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杞无忧坐在第二排靠窗的位子,一上车就能看到的显眼位置,进出都很方便,不知道为什么旁边一直没人坐。

  肖一洋估摸着,也许是这小孩看起来不太好惹,刚和他搭话时,防备心理也挺重的。

  他生了副高眉骨,薄薄的单眼皮,抬眼看人时眼神像刀锋似的冷而沉。嘴唇也很薄,平直的嘴角微微向下撇,显得有些凶戾,再加上又总是面无表情的样子,简直要把生人勿近的气场写在脸上,拽得要命。

  肖一洋当教练这么多年,对于这样的小孩,自有他的一套相处方法。

  “无忧,感觉好点了吗?”

  杞无忧点了下头,声音低低的:“好点了。”

  “晕车是挺难受的,”肖一洋说,“我有个朋友也晕车,而且特娇气,选择性晕车,只晕便宜车。每回一坐我的车就晕,像法拉利啊库里南啊,坐这种车倒是从来没晕过。我觉着他晕车这毛病还挺针对我这种穷人的……”

  听得出肖一洋是想讲个笑话转移他晕车的注意力。他讲话的口吻也的确挺好笑的,杞无忧扬了下嘴角:“肖教练,你是东北人啊。”

  之前聊天没听出来他是哪儿人,现在听出来了,东北的。

  这收放自如的东北味儿,很神奇。

  “啊,”肖一洋一乐,“才听出来啊?”

  又聊了会儿闲天,见杞无忧没刚才那么防备了,肖一洋才开口问:“刚才他们都问问题了,你呢,有什么想问的吗?”

  杞无忧微蹙着眉思索了一会儿。

  他没滑过雪,没去过南京北京,更没出过国,对即将到来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与困惑。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他不知道,以前从没想过,考虑最多的是会上哪所高中。

  “肖教练,我以后还能上学吗?”他问道。

  肖一洋笑了。

  从第一次见到杞无忧开始,这小孩就一直冷静沉默得过分,现在终于问了一个符合他年龄的、略带孩子气的问题。

  “当然能啊,努力滑出成绩,以后就能保送到好大学。我们先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儿,要是能拿个冬奥冠军,清华北大都抢着要你。”

  于是杞无忧放下心来,清华北大他倒没想过,得知以后还能有学上就很满意了。

  他并不知道肖一洋的此番言论属于画大饼,这人对谁都这么说。

  下午抵达训练基地,南京旱雪馆。

  国内的雪季尚未到来,第一阶段的训练就先在旱雪上进行。

  除了肖一洋,这里还有好几位教练,他们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

  教练看了一眼杞无忧身体的各项数据说,挺好,不过有点瘦,还需要增重增肌。

  第一阶段的训练其实大同小异,主要就是练基础滑行和体能。

  训练完还要上技术理论课,以及看各种分析解说视频。

  基础滑行说容易也容易,就是刹车转弯换刃这些。通常练个一两天摔上几次就学会了,不过要想做到对雪板控制自如、游刃有余,则要花上更久。

  而杞无忧只花了不到一天。

  当其他人还停留在驯服滑雪板的阶段时,杞无忧已经开始摸索着练刻滑了。

  队员们都惊呆了,觉得受到了欺骗:大家不是都没有滑雪基础吗?为什么你可以这!么!熟!练!?

  肖一洋也挺惊喜的,对着他一顿猛夸。

  什么身体协调性好,天赋极强,北京冬奥会没你我不看之类的……越说越浮夸。

  杞无忧试图解释:“我以前滑长板,单板刻滑的滑行动作和长板的craving挺像的。”

  肖一洋听后,若有所思地颔首道:“确实。”这两者不是挺像,而是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一个在地上,一个在雪上。

  填报名表时,杞无忧在擅长的运动那一栏写了武术套路、长板速降和网球。他以为后两项都只是普通爱好者的水平,没想到……

  他的网球水平如何肖一洋并不关心,不过他知道,这小孩长板速降的水平肯定是出乎意料地强。

  学完基础滑行,练了一段时间的体能,就要给队员们确定具体的比赛项目。

  不同项目训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以后要去的训练基地也不一样。

  其他队员都是根据身体条件、训练表现、教练评估,综合各方面考虑之后再确定,而杞无忧,肖一洋想都没想就选了平行大回转。

  “为什么?”

  得知自己的项目后,杞无忧说不上来为什么,觉得有点失望。

  他去问肖一洋。

  “你看啊,”肖一洋耐心和他分析,“你有长板速降基础,和平行大回转一样,都是竞速类项目,而且你的体能、身体控制力、协调性、心理素质各方面都很适合平大啊,简直就是为平大而生的!”

  杞无忧犹豫了一会儿。

  “肖教练,我能不能练别的项目。”

  肖一洋纳闷了:“不喜欢平大吗,还是说有别的原因?”

  杞无忧摇头。

  “你想练什么?”

  “大跳台。”

  “为什么?觉得大跳台更酷?比平大更有挑战性?我跟你说啊其实……”肖一洋列举了一大堆平行大回转又酷又帅、惊险刺激、挑战性与观赏性兼具之类的优点。

  杞无忧没怎么听进去,待他说完,沉默几秒,开口:“也不是因为这个。”

  “那是因为什么,跟我说说呗。”

  ……

  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而已,并没有太大的执念,也不是非要练大跳台不可。

  杞无忧最后什么都没说,就这样服从了教练的安排。

  作者有话说:

  这章徐槐看似没出现,其实出现了,肖一洋“我的一个娇气朋友”,不是无中生友。

  徐槐:谢谢你拿我逗小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