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古代种田日常>第15章 豆花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要秋收,方晴和周其早出晚归一个月,方才把稻谷全部晒干、舂好。等到缴完粮税、卖完粮食,剩下的就是留着过冬的粮食。

  傍晚,天还没全黑,方晴周其坐在堂屋吃晚饭。

  方晴扒了口饭,说道:“忙了这么久,明天终于能歇歇了。”

  周其点了点头,看着方晴说道:“这段时间你都消瘦了不少,过两天我们去山上看看有没有什么野兔野鸡能猎,也能打来补补身子。”

  “秋日里头兔子多,又肥,倒是比夏天好逮。”方晴脸红了红,转开视线,说道:“过两日再上山吧,明日想做些豆腐乳,平日里也能吃来下粥。”

  “那明日可要去多买些豆腐回来?”

  “家里豆子够多,不如自己来做,还能煮些豆浆来喝。”

  既是想要自己做豆腐,自是要提前准备要用上的东西。吃过饭后,方晴进粮仓装了足量的黄豆,放在水里浸泡了一晚上。

  第二日,难得家里没什么农活,不用急着起床,两人睡到天大亮才起。

  早上热了昨儿剩下的杂粮馒头,就着小菜吃了一顿。吃过早饭,方晴进灶房看了看昨天晚上的泡上的黄豆。

  泡了一晚上,黄豆涨大了些,皮看起来也薄了许多,方晴把水给倒了,把黄豆搬到前院。

  周其已经把家里的石磨给搬了出来,好生清洗了一番。

  方晴把黄豆倒入石磨上头的小孔中,又加了些水进去,周其便推着石磨开始磨浆。

  磨黄豆时,要一边磨一边加水,还是得两人一起才好做些。

  随着石磨的不停转动,下边的出口也缓缓流出乳白色的豆汁。推石磨费力气,黄豆磨完一大半,方晴停了下来,和周其换了换,磨完了剩下的豆子。

  黄豆磨完后,剩下的豆渣可是喂牲畜的好东西,周其用了个桶把豆渣留了下来。磨好的豆汁提进灶房,要进行过滤熬煮。

  方晴在锅上绑上了一块大纱布,把豆汁从纱布上倒下去,把豆汁中的豆渣过滤出去,这样待会煮出来的豆浆喝起来口感也更细腻些。

  豆汁从纱布上缓缓渗到锅里。周其把纱布揭下来,放在一边,拎起一桶水慢慢往锅里倒。

  方晴在一旁盯着,看着差不多了,他出声道:“行了其哥,水够了。”

  接下来就是烧火,把豆汁煮开。生豆汁煮开后就是豆浆了,这会已经能喝了,周其舀出两碗来,方晴又分别加了些糖,两人一人喝了一碗。

  自家磨的豆浆用料实在,喝起来味道香醇,口感顺滑,两人喝完又盛了些出来,留着待会喝。

  锅中剩下的豆浆,方晴打算全部点成豆腐。他端来一小碗卤水,边用锅铲搅拌,边慢慢将卤水倒进豆浆中。倒完之后,静静等待一会,豆浆便会慢慢凝出和玉米粒一样大小的豆腐粒。等待豆浆凝成豆花的样子时,便可以把豆花舀出,倒进铺有纱布的木盒里,包好,用重物压在上头,把多余的水挤压出去。

  忙活一个上午,豆腐终于马上就能做好。木盒里,多余的水顺着纱布边缘一滴一滴渗落,只需等待一个时辰左右,豆腐便能成型。

  做完这些,已是晌午,两人略坐了坐,就开始做午食。

  刚刚的豆花,方晴留了一些下来,正好今儿中午做来吃。

  先备好佐料,起锅烧油,下一把花生米,炸酥脆后捞出来,拍碎,锅中剩下的热油,浇在倒在碗中的辣椒面中,再摘一把香菜,切碎,蒜头切成蒜末,再从菜坛中夹出几片泡菜,把所有佐料和豆花一起拌匀,这豆花就做好了。

  豆花豆香味浓,口感绵密,配上酥脆的花生,浓香的辣油,酸香的腌菜以及味道独特的香菜,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吃过豆花,方晴又懒懒地坐在凳子上,端着一碗豆浆慢慢喝。

  收拾过碗筷,又歇了歇,方晴走到木盒前看了看,自言自语道:“过了这么久了,差不多压好了。”

  周其也跟着过来,听到后便道:“既是压好了,我就把东西搬开了。”

  方晴点头后,周其就着手把上头压着的重物搬开。揭开纱布,里头的豆腐已经完全成型了,压成了一整块大大的白豆腐。

  方晴用手戳了戳,觉得压的刚好。做豆腐乳得用稍微老些的豆腐,太嫩的可不好做。

  方晴拿起刀,把豆腐切成小块,接着把豆腐晾干,干后把豆腐块整齐的码在铺了稻草的圆簸箕上,最后在圆簸箕上再盖上一层稻草,把簸箕放到阴凉处,等待豆腐自然发酵霉化。

  豆腐自然发酵,便不用人再做什么了,方晴拉着周其去后院摘丝瓜。

  虽说两人都是在家,但周其平时都得忙农活,方晴要打理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两人除去一日三餐,也就只有晚上能多待一会,现下地里没什么活,难得能一天到晚待在一起,两人自是做什么事都想黏糊着一起去。

  后院里的丝瓜长到现在已经老到不能吃了,方晴特地留了几个大的,想多取几个丝瓜络。

  丝瓜经过暴晒已经很干了,一捏外皮就发出咔嚓的声响,外壳也随之开裂,方晴把剩下的七八个丝瓜全部摘下来,和周其一起抱回前院。

  丝瓜外壳晒的很是干脆,周其拿起个木棍挨个敲了敲,把外壳都敲碎,接着和方晴一起坐着把丝瓜外壳剥干净。

  周其拿着一个丝瓜络问道:“今年怎么留了这么多丝瓜,若是用来刷锅洗碗两三个就够用了。”

  “发现它还有别的用处,”方晴从屋内拿了把剪子出来,“就多留了几个,做来试试看。”

  方晴竖着剪开丝瓜络,去掉内瓤,用手反方向完了完,把丝瓜络压平整,接着又进灶房比划了一下自家蒸笼的大小,剪出了两片大小相同的丝瓜络。

  “其哥,你帮我把这两片缝一缝,缝成一块。”方晴把手中的丝瓜片递给周其。

  周其进屋拿了针线出来,对着光穿好线,把两片丝瓜络片合在一起,给方晴比划了一下:“就是把这外圈缝起来,连成一块?”

  见他点头,周其便动手缝起来,先在中间缝上几圈,再把边缘缝好。缝完后,周其还拿起剪子修了修边,把多余的丝瓜络剪了去。

  “我去试试看!”方晴接过缝好的垫子,迫不及待跑进灶房,周其也跟着走进去。

  “大小正合适,”方晴把丝瓜垫放进蒸笼,“平日里蒸馒头之类的,用这个垫着正好。”

  周其也点头,笑道:“缝了两层,比纱布还厚实些,看着就好用。”

  “这还是上回刘婶告诉我的,”方晴把丝瓜垫放好,“不然,这丝瓜瓤我还是只会用来刷锅呢!”

  试过蒸笼垫子合适,方晴又剥了一个剪开来留着刷锅洗碗,便把剩下的丝瓜瓤都收起来,留着以后再用。

  放好丝瓜瓤,时间还早,周其想着去方晴原来的老屋子里看看,如今那里没人住,后院的菜地却还空着,周其想着能不能在后院里头种些菜。

  方晴想了想,觉得这主意不错:“前几个月地里都有事,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现下你也在家,那头的屋子里正好可以种些菜,熟了之后拿去镇上卖,也是一笔进项。”

  周其提起这件事也是有这个念头,既是都同意,两人当即便拿了些种子,拿上锄头,出门去了。

  自方晴的娘过世后,方晴便搬去了周其家住,到如今方晴也有一年多没回老屋了。屋子没人住,就显得更加荒凉老旧,看着屋子里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陈设,方晴又想起了自己和娘相依为命的日子,一时心情有些低落。

  看着方晴难过的样子,周其暗悔,早知如此就不提来这边种菜这事,勾起方晴的伤心事。

  周其拉着方晴坐下,在一旁逗他开心。方晴看他卖力哄自己的样子,不由得笑了出来。他明白生老病死都是人之常情,刚才不过是一时触景生情罢了。他握了握周其的手,额头在他肩膀上蹭了一下。他想,若是娘在天有灵,看见他如今的样子,也是会放心的。

  整理好心情,两人去到后院的菜园子,荒了一年多,菜园子里的杂草长得有人那么高,两人面面相觑,看着这杂草都有些头痛,但既是想种菜,这会子也就只能拿着锄头下地锄草。

  “这草也太深了,早知道这样,平时就该抽点时间理理!”方晴一锄头锄断一株杂草,愤愤说道。

  周其在另一头说道:“原也没想过到这边来种菜,一年多没来,也难怪这草长这么深。”

  “好在这两日有点空闲,”方晴抹了把汗,“也不急着今儿下午就弄完,慢慢来吧!”

  等到天色将晚,地里的草才将将除完,明天还得来翻土。

  回家路上家家户户升起炊烟,经过人家门口时,能隐约听见里头一家人笑闹的声响。周其扛着锄头,和方晴踩着落日余晖,慢慢走回家中。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