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97章 解决

几个青皮领着看热闹的百姓一进药坊就傻了眼,李宁安为了显现自家药坊与别家的不同,专门找木匠做了置物架将名贵药材悬于高堂。

这与寻常药坊不同,药材一般置于木匣之中,为了防止药性流失或者人为破坏。

简单来看是将这些药材放在明处,其实不然凑近看才发觉表面附着了一层模糊的薄纱视觉质地的玻璃。

玻璃本质上是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一般用石英砂、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无机物。

李宁安手上自然没有成熟的工艺,不过寻些材料烧制掺有杂质的残碎品还是有一定几率的。

再辅以吹制法,利用吹管把料泡吹成适当形状和大小,料泡的内部与外部接触空气降温,形成弹性表皮,并以熟练的手法使其产生雏形。

然后将已经成型的玻璃容器从空心的吹管上转接到末端带有少量黏稠玻璃液体的实心铁棒上,最后再将玻璃器从实心铁棒上剪除取下即可。

量产是不可能的,这还是李宁安不计成本实验无数次才成功的个例。

李明山也从一开始心疼钱财的规劝,演变成鼓捣玻璃买卖变现的商人嘴脸。

若是不断尝试,制作成玻璃是迟早得事,从制作方式来看,制成完全体的玻璃离不开高温的配合,现在看似晶莹剔透的琉璃都不过的残次品。

不愿意尝试,一来是李宁安没有进行高炉提温的场地与方法,二来这种在古代而言的奢侈品不是一个小小的六品修撰可以染指的,现在做出来只不过是为那些权贵做嫁衣,等什么时候李宁安能够罩住场子再说吧!

歪嘴青皮一脸不可思议,“假的,这一定是假的。”

李明山冷笑一声,没有逞口舌之利,让李明河将药材取下供进入铺子里的众人一一展示。

眼见事已至此那歪嘴青皮明显要退,五城兵马司南城指挥使伸手一抓就跟拎小鸡似的把他提溜走了,有什么话还是去五城兵马司再说吧!

几个起哄的一个都没有跑掉,肖六领着自家的两个小子一早就将他们盯住了。

“怪不得,你让我联系走私辽东的几个商人贩子给你拿药材,原来是在这等着呢!不过有必要吗!一个背后玩手段的小药坊。”宋逸光看到这就有些兴致缺缺了。

你是家大业大,宋家在湖广是望族,不怕得罪自己上司,可他不行啊!他不过是个六品小官,一进官场就得罪上司可不是什么好事。

今日在这里见宋逸光主要是感谢一番,其次就是讲明问他要药材的原因,否则这点商贾之争,他也是不愿意掺和,至于华阳药坊的事情如何处理,就要看范安民是想怎么解决了,这几个青皮可是在他手上握着。

若是上门赔不是,李宁安也可以当作是底下管事的商业竞争,自己一概不知,若是还装傻充愣,可就别怪他搞垮华阳药坊了,可是好些手段都没用呢!

华阳药坊门口掌柜的一看几个找来闹事的青皮被五城兵马司的人带走,一时间就慌了,这几个青皮可不是什么硬骨头,嘴巴一撬就开了。

自家老爷一定会知道,到时他可就完了,他不由得瘫倒在地,脑子怎么都想不通,他一开始只是想阻断李家的药坊不卖高端药材,那样即使这条街多了一家药坊也没人抢生意。

这药材生意与寻常生意不同,药材除了供货医馆,就是供给各大府上的权贵。

本来就是如此,药材一为治病,二为养生,京城药坊更是有不成文的规定,每处药坊都有规划的范围,若跨地送药就是坏了规矩。

所以李宁安一开始就着重上门了与自家临近的几家药坊背后的主子,希望从中分一杯羹,他们也都欣然接受。

毕竟给些利益换取新科状元的善意怎么看都很划算,尤其是几家没落的官宦之后,范安民同样如此,私底下他也是给自家掌柜声明了的。

这掌柜舍不得划出自家所占的份额,掩盖自己这些年贩卖假药的亏空,竟将此事闹到这个地步,不知范安民得知后会是怎样的表情。

李宁安真没想到扯上五城兵马司的地步,只是黎敬浩知道后觉着简单打脸警告起不到效果,只有拿刀子割肉才好让人长记性,不是非要把华阳药坊搞垮,这策划闹事的掌柜肯定不能有好果子吃。

不愧是黎家,五城兵马司的人都认识,直接让南城指挥使亲自过来了一趟。

一转眼便到了庆宁四年的六月中旬,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翰林院中同样是一片躁郁之声。

朝中无事,翰林官们自然也无事可做,李宁安专注地修着书,一边竖起耳朵听八卦。

首辅郑礼宁又上疏求退,可惜天子仍不允,郑礼宁不得不在这个月上了第二道到这时,天子依旧未曾答允了郑礼宁的请求。

到此,郑礼宁不得不停下,第三道不是不能继续上疏,而且这道奏疏一上去皇上一定会答应下来。

可他不能这么做,皇上摆明了就是不想让你走,朝堂之上潘张之争还未落下帷幕,此时撂挑子不干了是真的会得罪不少人的。

这自然与李宁安干系不大,这一日,李宁安修书修得昏昏欲睡,整个人几乎要趴到桌上了,脚忽然被黄顺荣踢了一下。

李宁安与黄顺荣相处融洽,明白此时要么是谭学士来了,要么是有内阁辅臣光临,便打起精神坐好,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

“潘阁老。”

原来是潘世同大驾光临,难怪翰林官们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

潘世同贵人事忙,来此自然不是为了消遣,而是眼下兵部尚书岳翰奏报威远侯纵兵抢粮事宜,天子要求内阁出一份召威远侯回京的敕书,这敕书向来是翰林院的分内之事。

凡重大的、需要百姓周知的事情用诏书,一般的事情如指示和任命则用敕。

诏须公开,而敕相对私密,乃是针对小范围群的体。

潘世同走后,众翰林立即主动请缨,向谭彦霖表达了自己愿写的朴素心愿。

李宁安原先觉得翰林院中一片和谐,眼下却看出了竞争的一面,他心中不由感慨,这便是职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