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98章 敕书

既然众翰林都有表现的想法,谭彦霖自然也不会让某一人独揽,他便点了编修以上官职者数人。

翰林官们自是人人称是。

李宁安也领了写文章的职责,见身旁同僚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也不由多了几分认真。

“这敕书你当好好写。”黄顺荣提醒道,“你一贯有才学,若是敕书得了阁老称赞,日后便不必担负这修书之责了。”

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新科进士联名上书的风波可不小,作为带头署名的李宁安被阁老选中所写敕书概率会大很多。

众翰林接了任务,自然以这敕书为重,李宁安却不慌不忙地将手下侍书送来的《太宗实录》中几个内容审完,反正谭彦霖也未催促,他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

李宁安喝了一杯茶,配着一旁侍书拿来的瓜果,缓了一会儿,思绪仿佛也更通畅了。

李宁安有一阵没写文章了,但文章功底可没丢,他磨好墨,闭目沉思了一会儿,腹中酝酿着敕书的内容。

思索了一会儿,李宁安才在稿纸上动笔,写这种文章的重点是要打好腹稿。

不能想到哪写到哪,李宁安沉思良久,写起来速度自然提了上来,不过一会儿,他便将一篇完整的敕书写完。

他可没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个人情绪,控诉威远侯虽然是所有文官的共识,但东阁交代的任务只是召回威远侯,不能越俎代庖。

将自己的文章交予了谭彦霖。

此刻窗外天色已经有些发暗,李宁安与诸同僚拜别,不紧不慢地向家走去。

除了清晨实在迷迷糊糊,每日多是自己从家中步行上值,一进翰林院就是藏书阁中修史看书,若不活动感觉整个人一整天都不得劲。

谭彦霖知道,这篇敕书将直接影响到朝廷接下来对威武侯事件的决策,所以他对于选稿十分慎重。

他精挑细选,不仅要考虑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还要看写作者的文采和才学。

在不断筛选的过程中,谭彦霖发现李宁安的敕书写得相当出色。

他的文章字字珠玑,条理清晰,不仅传达了召回威远侯的意图,还融入了恰当的礼仪和尊崇之词。

李宁安没有过多地表达个人情绪,而是客观而准确地陈述事实,展现了一个翰林官应有的风范和专业素养。

谭彦霖决定将李宁安的敕书作为最终选稿,交给阁老审阅。

他相信,李宁安的文章能够得到阁老的认可,并且相信这篇敕书能够在朝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过李宁安毕竟初出茅庐,直接送上去难免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而且东阁的几位阁老都是实际行动派,只怕对其中的一些文章并不喜欢。

谭彦霖经过一番思考,最终还是选定了两篇敕书,并在第二天一早来到东阁值堂。

目前,郑礼宁计划致仕,内阁的权力由潘世同和张国起分别掌握。

然而,张国起傲慢自大,与潘世同关系不好,与郑礼宁相处也不太和谐。

朝中众臣都在猜测,潘世同和张国起之间肯定还会有一场权力之争。

谭彦霖匆匆地来到东阁前,进入阁内后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

内阁是大学士们办公的地方,需要经过诰敕房和制敕房才能进入。

阁内一片宁静,谭彦霖先找负责潘世同事务的中书舍人道明说明来意,然后对方进入阁内禀告,谭彦霖随后进入了中间的一间房间。

这里是武英殿大学士的办公场所,潘世同就在这里。

如今内阁一共三位大学士,整个东阁宽敞的出奇。

一路走来谭彦霖不禁羡慕不已,不过想着自己过两年京察调任礼部侍郎,内阁离他不过咫尺之遥,不由按下心中的悸动。

潘世同见了谭彦霖,轻声道:“改之来了。”

“阁老。”

谭彦霖与潘世同能够一同主持会试可以看出,两人关系也一贯不错,眼下谭彦霖将自己筛选出的两篇敕书交予潘世同。

潘世同读了其中一篇,皱了皱眉头:\"虽然文笔好,但气势稍显不足,这些翰林们平时真是太放纵了。\"

潘世同自己也是翰林出身,深知翰林们的骄傲气质是无法改变的。

然而,在朝中文武官员中,只有翰林的文艺气息最重,即使面对高官权贵的命令,他们也可以置之不理,面对言官们也有一战之力。

对于第一篇文章他不满意,于是去看第二篇。

潘世同在读敕书的过程中一直默不作声,眉头紧皱着,片刻后,他放下了第二篇敕书:\"这是谁写的?\"

\"是修撰李宁安所作。\"

\"我一看就是他的文风。\"

潘世同记忆力非常好,而且他还是李宁安的座师,对李宁安的文章风格有很深的印象:\"李修撰的文章写法娴熟,兼顾情理,每个字都精确无误,行文流畅,可见他的用心之处。\"

谭彦霖点头表示同意。

是否将李宁安的敕书呈送出去,谭彦霖也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

李宁安的文章水平当然是够的,但是他刚刚加入翰林院没多久,如果阁老真的点了他的文章,那么其他翰林前辈们会怎么想呢?

然而,谭彦霖经过反复挑选,发现李宁安的敕书是最符合他心意的。

还有另外一篇只是用来衬托,外加不引起翰林院非议的手段而已。

尽管翰林们有起草诰敕的职责,但一般情况下是由专人完成的。

只有在人手不足或者无法满足阁臣的要求时,才会从史馆中征集文章,李宁安他们说实在的算是第二批,让专人所写明显是不让他们满意。

写公文对于李宁安来说就是格式化进行,他从不在其中流露其他内容,若非有他的敕书掺杂其中,潘阁老多半任不会满意。

潘世同对文章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文辞,更注重其实用性。

即使是敕书等文章,词理通畅、气魄十足也是必要的,不能写出软绵绵的文字。

\"李修撰的情况如何?\"

谭彦霖详细描述了李宁安进入翰林院后的表现:“……李修撰为人和蔼可亲,但进取之心似乎有些不足。”

潘世同微微一笑,没有发表意见。

他稍微修改了这份敕书上的几个字,并让手下中书交给郑礼宁审阅。

如果郑礼宁没有异议,那么这份敕书将正式呈交皇帝御览。

庆宁皇帝是一个相当好说话的君主,习惯于委托内阁处理政务,与靖安朝不同,内阁首辅们并不像以前那样胆战心惊,太宗皇帝可不是好相与的。

不过对于这种敕书这样的小事情,郑礼宁应该不会提出意见。

至于张阁老的意见,两人直接置之不理。

李宁安联名上书不仅谭彦霖能从中获益,作为座师的潘世同自然也有一定的优势,代表文官控诉勋贵不法就是其中的一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