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欲风雨>第42章 后记

  =====

  总算是踩着十九岁的尾巴把最最疼爱的长子完结了(^~^)

  这本我是第一本完结的文,也是到目前为止花精力最多的一个灵感,它陪伴过我整个高三,映射了那时自己几乎所有的所思所想,虽然写的稚嫩,但它来自那段不能回还的时光,对我来说已十足珍贵。

  写它的初衷其实也是我开始写小说的初衷:

  给与我有共同的热爱的人带来快乐,记录、分享希望与感触,并希望能有人喜欢这些文章,愿意记住我的名字。

  现在回看,那时候的自己其实很清楚自己的内心,无非是想要分享热爱、传递信念与被人记得。

  *

  高三年少心气高,把立意架得很大:

  整篇文想表达的不仅是萧楚感情的细节,也是历史的更迭规律,是少年人的意气与坚韧的心性。

  大厦倾颓、礼制迂朽的时候,唯有破开陈朽的规矩,才能杀出一片天;唯有不认输不认命,才有可能赢。这样的世道之下,往往会有被统治者视为乱臣贼子的,比如萧瓛、萧洛卿;会有被陈腐礼数压迫吞食而反抗的,如楚栖幽。失败者亦有他们自己的争取,如薛后、赵玦、缙煊公、柳世子,还有着墨极少的燕王之妹,各有挣扎,虽未得胜,却也不失可敬之处。

  被礼教与规矩标榜为正义的不一定是真的正义,走投无路之时为了自己而战的未必是真的罪人。

  而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大都必然伴随着剧痛。这些痛会来自友情、爱情、亲情,会来自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无望,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身,身世往往就是最难解的宿命。痛苦是逃不掉的,但宿命可以抗争,就算败了也总好过庸碌一生。

  现在回看,这也是高中时代的我留给自己的寄语。

  *

  关于我的名字:

  落雨浮烬这个笔名完整的意思是落雨时候,纸灰在汇起的积雨中浮流。这是十六岁时就起好的,一直留着到高三才真正用上,也算是跟过了我整个高中时期。

  现在回看时才觉得这名字属实有些凄抑,但我一直喜欢它,这四个字选得很秀气,透露着我十六七岁时心性的单薄脆弱,还承载着那段青涩又孤愤的好年华。

  这个名字的重心其实是落在“雨”字上。“欲风雨”和落雨浮烬,都有一个“雨”字。从这篇文里大家应该已经能看出我非常喜欢雨了,雨也是这篇文的关键词之一,我对雨的感受几乎都写进了这篇文里,所以不再细提。编排这一本的时候喜欢雨喜欢到了极点,后来反思了一下,以后不会再让这种偏爱过分地影响剧情了。

  *

  最初提笔的时候,我只知道这会是一个关于反抗的故事,并不清楚自己具体想写什么。我一向很容易情绪波动,大环境一直在“缩紧”让我焦虑,无助又不甘心认命认输。后来有一天的深夜,在那个暂时属于我的小书房里我又在哭,哭着哭着突然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写,当夜就将山中老庙里的核心情绪确定下来。接着小楚的身世、两人的相处模式就都被确定来。也是因为当时年少心气高,想着什么都要,所以决定将权谋和武侠拼在一起,再然后,整篇文章围绕着这些情绪延伸展开。

  当时知道自己经验不足,为了逻辑通顺,设计主角的情绪细节时就喜欢先从自己身上扣。最后我情绪和偏好大多数投射在了小楚身上,整篇文的前半部分也都看上去对小楚有明显的偏爱。

  小萧前期跟楚很接近,压抑感和野心同样在他身上有体现,不过两人的气质是有很大差距的。

  细节还是原文写的清楚,我在这只补充一下最浅显的逻辑:

  萧楚的感情是先有各种欲望,先睡过再有爱情,所以标签标了先婚后爱。

  萧对楚,最开始除了见色起意,还有一种征服欲。第一章 他在雨里看到楚的眼神,在楚的呼吸中感受到求生的欲望时,这种心思就出现了,后来山庙里,情欲、征服欲与恨是纠缠在一起的。后来酒楼他意识到楚可能并非仇家,恨消退下去,再后来得知楚的身世之后,他心疼楚的同时又认识到楚的心性,爱上的是楚的性格,这时完整的爱才真正形成。

  小楚对洛卿第一次睡的时候还没有爱,是有情欲和宣泄欲。山庙那一夜是一切的起点(也是我最喜欢的剧情),也是楚彻底从崩溃、无助转变向反抗世俗礼教的转变(上一次是周鸾儿死时,但因为年纪小,只转变过来一部分,相当于是渐进),而恰好与萧有关以往小楚痛苦的时候都是一个人消化,他有一道自己的防线,但这一次他不得不跟萧共处一室,萧和礼神像都一直在刺激他,所以他情绪上来后破罐子破摔,将萧的心思挑上明面。于是这一夜萧侵入到他情绪的宣泄中,将他这个结界打破了,他们在礼神像下交媾是在挑战给他们带来痛苦的俗礼,推动楚以“恶”来评价自己并接受这些,从而助推他彻底破开心理上的枷。被逼到极限砸了礼神像,是楚破开枷锁的象征。礼神庙的本质就是隐喻,小楚一直很清楚自己不是真的有错,他想护自己必然要站在礼教的对立面。

  所以楚后来性格的形成,都剥离不开萧的影响。

  第二天再醒来之后,即便还没有爱,两人心理上也多少会比之前多些“芥蒂”,心态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淮州酒楼上他对萧的欣赏真正开始,虽然互动还别扭着,但这时候他已经有一点喜欢萧了。酒楼与街市繁华的情景对他来说是很新鲜的,他初次接触那些不曾见过的有趣的事物,大多都有萧有关。

  后来赠宿春剑时两个人已经相爱,楚因为两个人身世难走到一路(自己未来难测,萧承着缙的希望)决定不再与萧有牵扯,他只深刻铭记着这一段感情,想伴着回忆过完余下的人生,但萧主动出现,他发现自己做不到再离开一次,所以决定结束江湖上的事跟萧同归,为此还背了不属于他的错。

  文章的后半部分是在毕业之后才写的,也基本依照了高三时安排的情节写,尽量去还原当时想表达的东西。

  还有一处缘分值得一提,我开始完善人设时,机缘巧合得到了一颗玛瑙珠子。珠子是极浅而暗的橘色,外皮被敲橘皮纹路所以只是微透明,肉乎乎的很可爱,个头很大,粗绳只串着这一个珠子,看上去很有安全感,而且有一种简陋又质朴的美。它是小楚手腕上玛瑙的原型,文里是完全按照它去描写的,只更改了数量。当时喜欢绿色,手上还戴着几条绿色的细绳,就和这颗珠子凑到了一起,意外拼凑出一种更冷清、更凄凉,却还有宁静以至惬意的感觉。这正是我最喜欢的感觉,于是写文时就照它们的风格来,这种氛围主要映射到小楚坠崖后在古寺中养伤那一段。

  这个配色保留下来,再后来这一对小配饰就作为这一系列意义的象征,一直留在我身边。

  *

  关于人设:

  楚栖幽(楚兰漈)

  小楚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前半段最核心的念头是“不甘”和“破枷”,不甘受困宿命,也不甘就这么死去,想要破开压在他身上的罪。他自诩不是什么好人但其实清楚自己的心性很善,并且一路走来没有靠谱的长辈能指引他,他的痛苦只能靠他自己消化。“鬼附子”只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将他不甘的这一口气凝起来,也解释他身上草木气味的来源。

  标签里给他的定位是“清冷”“欲”“疯批”,当时想要的是一种略矛盾的和谐,“清冷”更侧重于一种氛围,后来我想了一下,这可能跟大多数人理解的清冷不同,他的性格里“诱”“欲”的元素明显更多。“疯批”指性格,后期因为情节很甜所以不太明显,“欲”的话,是形容长相气质、说话风格,而且,好多次其实要做都是他自己主动的。

  他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个人”的层面,是为自己求一个未来,以江湖部分为主。

  他的母亲是不洗白的反派,她却对小楚特别好(这里有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母爱,她的死也有她自己设计的成分,就是要逼她的孩子起报复心)让小楚知道她在利用他却也否认不了她的温柔。她的胆量,疯劲狠劲,智商,和看人心思的本事都遗传给了小楚,她的教导也是楚反抗心思的基底。楚的父亲着墨少一些,是个心眼多的奸臣,群臣看他不顺眼但他能讨君主喜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太重视道德。父母的颜值都很高,楚也是绝色美人。小楚的兄长是守礼的代表,但同时暗有破礼乐的念头,他对小楚报有愧疚的心态,这也是他唯一一次违背礼数时说服自己的理由(第二次救小楚,送他逃过抄斩。琴师容雨就是世道之下无辜的牺牲品了),两人相处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暂,当时小楚年纪尚小,哥哥的正直守礼更推动他“自诩恶人”的心理变化。楚的师叔心善但性子懦弱,楚对他是理解的,甚至稍带一些同情。楚的师父性子恶劣,恨楚的母亲,会拿楚泄愤并找冠冕堂皇的借口。这里本来的安排是让楚亲手弑师,最后为了让楚能洗清自己放弃了这个情节,想来也很有宿命感,他对萧的感情终究濯洗了恨。

  他的人设上还有“草叶”的意象,出身不好,最开始时也没人在意他的生死,身上有植物的气味,形象上也自带凄凉感。“兰漈”(母亲取)的释意是“兰生水涯”,“栖幽”(师叔赠)释意是“栖身于幽静避世之地”,结合他当时已住到山里,幽这也可以被解释作深山幽谷、草木之间。

  萧洛卿:

  萧三公子的大名起的有点随便,也没有取字,是发出来之后才想起这些事的,改已经不合适,也不太差就一直用下去了(sorry)

  他身上核心的理念是“争”,有少年不甘庸碌一生、不甘被欺压的想法。他在军营里待过,又常同贵族子弟混在一处,所以暴力、凶戾和痞气之外还有少年的锐气和风流气。换到小楚的恋人视角,有些时候他也会有三两分可爱。他的出身则要求他理智,注重大局。

  他的剧情线集中到社会层面,在历史上的定位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是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文中仅参考了部分史实,像百家争鸣、变法这些没有编进去,诸侯争霸的过程在也在时间上进行了压缩。这种时候破开旧制是艰难的,却是存活下去必须做的。他有这份野心,他的身世也在推他走上这条路。

  他的父亲最开始的设定是受君主猜忌愤而自尽以证清白,是没有考虑他的后辈的,后来为他添上了考虑后辈但未成功(谢长荣专权)的设计。大哥萧衡并非庸君,他抗争过,无力抵抗终选择维护名节,暂将缙保下来。二哥也就是姐姐,很有本事很决绝的姑娘,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和萧衡一起把复兴缙室注押在了萧洛卿身上,替萧洛卿去做质子。后来一直以男子的形象出现,设定上这是她的爱好。

  栾鹤则是完全以女子形象出现的,是个英气的侠女。她在军营中长大,是自幼不经世俗规训的女孩,杀敌干净利落不眨眼——她天生就不会怕。聪颖心细又不拘小节,年轻情绪敏感易外露,但天性乐观,也懂得一些朝中的争斗与用兵策略。与萧洛卿的关系半是主从半是兄妹。

  柳世子和赵玦

  所有角色中柳世子是最可怜的那一个,前期无限风光后期完全一直被摧残。他代表了泱室的命运,他的身份比赵玦更合适。他很有抱负,又有三分天真,家族腐朽不能支持他,他没有放弃。后来失败,入郢为质子被欺凌数年也没有放弃过希望。但他不敢回家,躲到山中隐居是在疗愈心里的伤,他其实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他只是想休息,喘口气再继续,但命运没有给他机会,他在恢复过来之前被野兽分食,临死都在挣扎。

  他的谶语是他自己无意写下的,一语双关:烽烟狼虎分鹿血,本是指战火四起,诸侯国如狼虎意图分裂泱室这只鹿;春山薄翠没泥泉,便是一句渲染意境的写景,并无其他。而另一层意思上,柳世子的形象就像是一只小鹿,柔和,活泼又有富有希望,姓柳,对应着薄翠,他的结局就是在春日山中,被狼虎分食而死,终埋骨泉泥之下。

  至于赵玦,他是个心善重情义的孩子,生在天家迫使他手足相残,让他衣食富足却不能享受兄弟和睦。前期好玩乐,也有避让兄长的意思,无心务正业,后来想努力已无力回天,母亲去世后放弃希望,保全泱室脸面后寄人篱下,终醉死。

  女性形象:

  本文中值得一提的女性其实共五人:周鸾儿,萧瓛,栾鹤,薛后,燕王之妹。

  薛后是很有才能的,一心盼着儿子(赵玦)得胜,太子锦、前天子的死都与她有关,但赵玦不愿意手足相残,这不是她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生在天家无法逃避。

  鸾、瓛、鹤不重复提,直接说燕王之妹。她的经历着墨特别少,但对萧楚能平定天下有不可乎视的影响。她的经历与萧瓛、栾鹤相反——她的兄长是燕王,燕王因其他兄弟的刺杀而死,兄弟们意在夺权,无心于盟军,她想领兵护国,但因群臣将士介意她是女子,不支持她,她仅带出了少量的军队。于是沂燕等国的盟军势力大削,缙军才险胜,平定天下难度下降。她的家国破灭,与固守迂礼有直接关系,而她带领少的可怜的兵力死战数月,为国而死,无愧于她自己的心。

  *

  有时真觉得,写文已经是我活下去的动力。

  我其实是个很脆弱的人,经常会需要靠一些歌词、小说来支撑着自己,所以这一本我当初提笔,也有想过像那些帮助过我的文字的创作者一样,写下一些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和希望的文字。

  那么就希望 欲风雨 能给来读的宝子们带来希望或是快乐吧,宝子们任何美好的体验都是它的价值所在。

  感谢每一个在这段时间里陪伴过我的宝子,也祝大家生活顺遂,健康快乐(^ν^)

  无论如何,我们一定会再相见。

  ——落雨浮烬